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中后期迅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可以说与秦人的战争积极性密切相关,而秦人之所以如此好战,则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而要论“商鞅变法”对秦人的刺激作用,个人认为最主要体现在实际利益和地位提升两个方面。
实际利益:秦国实行土地私有,获取土地主要依靠战功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天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周天子,然后周天子将土地分于各诸侯,诸侯则将土地分封于卿大夫,卿大夫负责向诸侯上缴赋税,诸侯则负责向周天子定期进贡。
到了卿大夫阶层,他们虽然实际拥有土地,但却并不用于自己耕种,而是将土地再分配给百姓耕种,而这种分配制度便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制”,便是以沟、洫、浍为界限,将土地分为大小基本一致的地块,纵横交错的界限便如同“井”字,其中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则为私田。
正如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也就是说,一“井”有土地九百亩(不同于现代的亩),其中百亩“公田”由周围八家百姓共同耕作,所产上缴贵族统治阶级;百姓拥有的百亩“私田”,则由百姓各自耕作,产出归自己,但必须先公后私。
春秋战国以后,虽然随着周天子的衰弱,各诸侯国已经各自为政,但初期各国制度基本沿用周制,只是土地的所有权从周天子变成了各诸侯国君罢了。
之后,随着农耕和铁具投入农业生产,百姓的生产力大为提高,百姓已经不满足于被绑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因此私自开垦“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而百姓对于耕种“公田”的积极性也不断减弱,“井田制”就此遭到破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各国相继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井田制逐渐被废除,公田被取消,其中齐国在齐桓公时推行“相地而衰征”,即以土地质量好坏和数量多少来征收相应税赋;晋国则在晋惠公时推行“作爰田”,即将土地赏赐给立有军功之人;鲁国则在鲁宣公时推行“初税亩”,即根据土地耕种面积来征收税赋;楚国则在楚灵王时推行“量入修赋”,即根据土地实际产出征收税赋。
秦国由于早期相对落后,相较于其他列国来说,土地改革推行较晚,直到秦简公七年(前408年)才推行“初租禾”,即按照土地实际收入多少来收取税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列国实行土地改革,且部分诸侯国承认土地私有,但大部分土地仍然牢牢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
直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这才彻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同时,允许百姓私下买卖,并全面推行军功授田制度。也就是说,一家人能够拥有多少土地,不再以血缘来决定,而全部以军功来决定。
在古代,土地乃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源,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直接决定了其家庭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因此,“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土地政策,可以说对旧有制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自然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地位提升:秦国推行军功爵位制,百姓难得的上升通道
受夏商以来奴隶制的影响,导致周朝时以“世卿世禄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大行其道,即周天子、诸侯国君、卿大夫等统治阶层世代相传,导致权力始终掌握在贵族手中,享有所封的土地和付税收入。
虽然春秋战国以后,随着诸侯之间争斗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崩溃,各国为图强不断招纳士族为官,并不断改革官僚制度。但大部分诸侯国的变法并不彻底,列国仍然保留有一定的世卿世禄特色,贵族阶层仍然保留着极大的特权。
直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随着境内全面推行“县郡制”(县下辖郡),且郡县官员全部由朝廷直接任命,该制度无疑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再加上“井田制”在秦国彻底被废除,导致世卿世禄制在秦国存在的基础被彻底破坏。
与此同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开始全面推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而贵族如果没有军功,爵位也无法保住。
要知道,在秦国商鞅变法以前,社会阶层固化极为严重,哪怕你能力再强,也根本无法进入贵族阶层。楚、秦两国哪怕是周天子承认的诸侯国,可在中原诸侯国眼中,却仍然将其视为蛮夷,这也是中原各国难以深彻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秦国“二十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才使得贵族特权彻底被废除,真正使得阶层固化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战场上努力杀敌,就能获得爵位,地位也能得到提升,成为人上人。
这种打开社会地位上升通道的制度,带来的冲击力更为强劲,不仅使得百姓们得到了难得的上升通道,而且秦国为每等爵位都制定了极为详尽的待遇,土地、住房、餐饮、劳役等皆与爵位等级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人封爵,那就是举家受益。
此外,这种军功爵位还可以继承,也就是说即使你在战场上阵亡,你的儿子还可以继承你的军功,如此也就打消了百姓们的后顾之忧。
如上,有了实际利益和地位提升的刺激,百姓们对于战争的积极性自然极高,虽然战争会有伤亡,但那却是百姓们获得上升的唯一通道,也是改善家庭生活的直接方式,他们又岂能没有积极性,岂能不拼命?
尤其是在那种征兵制下,各国参战军队除了少数精锐之外,大部分都是临时征调的普通百姓,大家战斗力差距本就不大,秦国士兵在这种刺激之下,士气高涨的他们自然令敌人闻风丧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