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逐渐富国强兵,为什么最后还是难敌秦国?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正如开篇梁启超先生对赵武灵王的赞许一样,赵武灵王在战国的历史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雄主一般的存在。以至于,1903年的时候,梁启超先生更是赞许其为中国的彼得大帝。赵武灵王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的赞誉,完全在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因为,这次军事上的巨大变革不仅使得当时的赵国强大了起来,也彻底的使得马拉战车的时代,成为了一个历史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前,始终都是一个弱小的存在。以至于《史记·赵世家》在记载五国相王的历史片段时,曾记载赵武灵王这样清醒的表达“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意为没有实力,怎敢徒有王号。然而,这之后的“胡服骑射”却成为了赵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后的岁月中,赵国凭借着精锐骑兵一举攻灭了中山、林胡等地,一时间赵国成为了山东列国中,唯一能够同强秦抗衡的诸侯。但是,我们回顾历史却发现,即便是如此强大的赵国,最终也难敌秦军的锋芒,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那么,“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坐拥精锐骑兵,为何还是难敌秦国?
首先,如果单比较两个国家的国力的话,我们就能看出些许的端倪。赵国崛起之时,已经完全是战国的中后期。秦国的变法成果,当时已经沉淀到秦昭襄王时期,以至于,秦国的国势已经远超于东方六国。尤其是在农业的生产上,秦国更是远远的将赵国甩在了后头。这种情况,我们在看长平之战的过程时,便能了解的到。当时,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的数年中,赵国一度陷入了粮荒的地步,而秦国虽然也存在粮食紧张的情况。但是,依托于川蜀地区不断提供的粮草,秦国依然将赵国的主力,牵制在了长平地区。
结果到了长平之战最为艰难的时期,赵王不得不派人前去齐国借粮。反观秦国,则不会因为粮草问题而产生太大的困扰。当然,长平之战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赵国虽然在战国后期,成为了秦国在扫灭六国的最大阻碍。但是,依托着积累数代的国力,秦国完全和赵国消耗的起。
同时,我们深挖“胡服骑射”这场军事上的重大变革时,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这场变革的局限性。赵国所进行的这场变革,虽然使得赵国的军队,变得强大了起来。但是,这样的强大,始终都只存在于作战模式的变革上,即从过去的马拉战车变为了骑兵作战。赵国坐拥强大的骑兵,却依然不是秦国对手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胡服骑射”并没涉及到军事制度层面上。
秦军不同于赵军最大的一点,在于秦国一直所实行的都是军功爵制。这个制度,不论出身贫富,一律按战功授予一定的爵位,以及田宅等等。这样一个完善的军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虽然,赵国在变革之初,凭借骑兵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当秦军的骑兵开始走上舞台,赵国的优势则被极大的被弱化了。并且,依托于军功爵制带来的优势,秦军在武器对等的情况下,反而比赵军更具战斗力。
历史上的“胡服骑射”,完全是一个名词的存在,而这场变革的发动人赵武灵王,也因此被后世人们所熟知。但是,赵国虽然在战国后期,顽强的崛起于列国之间,可这一切来得快,去的也快。赵国的强大,最终也如同昙花一现般,在长平之战后一去不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