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吧。
黄庭坚的这一首小诗,内容肯定不是特别突出,所以想来也不是十分吸引着大家的注意。而我之所以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实在是有些随意的意味在里面。
汲汲于对古诗的诸般阅读,一是因其篇幅短,字数少,再是因其意却涵蕴深厚。所以每每尝试解读一番,都仿佛咀嚼着味道甘美的食物,非常可口之余,令人总是无法放弃,滋味百出。好在不是真的食物,到也并不担心吃多之后会变胖的问题。
北宋文人大多比较喜欢参禅,王安石这般,苏东坡如此,黄庭坚也没有例外。实际上在唐朝时期,佛教已经完成了从外来教义转化为中国本土佛教的全部程序,在这种过程之中,诸多文人都自觉或无意识地参与其中,起到一定的积极因素。
北宋时期,江西已经成为禅宗胜地,佛法盛行,佛事鼎盛,禅师辈出。在此种情况之下,黄庭坚自称:“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能改斋漫录》卷八)。不过,“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黄庭坚固然亦参禅悟道,却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沉迷,而是如柳宗元一般给予批评性地接受,圆融儒、道、释三家思想,另外形成一套内儒外佛道的人生哲学体系,指导其处世为人做事。
黄庭坚的诗,作风一向趋于“奇崛拗峭”和“耿介兀傲”,注重尚意博辩,恣肆纵横,然而在这个主流之外,另有部分平淡自如,顺其自然之作,去雕饰、泯用法,一派天籁纯真气息,亦着实吸引人。
《囗字颂》
[宋]黄庭坚
斋余睡兀兀,
占尽檐前日。
不与一瓯茶,
眼前黑如漆。
本诗题目不知是不是残缺,亦或者字体繁杂无法打出,可惜由于手边资料短缺,所以无法查找到原本题目。但是如今通过吟诵其诗句,可以猜知这首小诗的写作状态,大约诗人当时的情绪应该格外放松的。诗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内涵,就是描写一种自然而然的当下心境观照之中的身边环境。
首句“斋余睡兀兀”,猛然看上去很是简陋,可以说有些鄙薄。斋,《正韵》释其义:“洁也,庄也,恭也。”《广雅》曰:“斋,敬也。”所以,《易·系辞》里便说道:“圣人以此斋戒。”实际上就是在祭祀之前整洁身心,表达敬意,通过此番举动来达到调整个人情绪,令其念头可以变得通畅。兀兀,韩愈《进学解》中有一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句之兀兀意为劳苦不息,此处的兀兀则是昏沉的样子,两相对比恰好成了相反的意思。斋戒之后,感觉有些疲困,诗人便跑去睡了一觉,此时醒来觉得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没有什么精神。
次句“占尽檐前日”,这是对上面造成如此情况的详细交代与述说。为什么整个人的精神不算好呢?是因为睡得时间过长,所以醒来的时候,就发现太阳快要落下西山,已经没入人家房檐里,视线被挡住,只可以看见余晖数道。想来经过带有仪式感的斋戒之后,各种凡尘俗世的复杂情绪,都似乎被刹那抛之脑后,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放松下来。
欣赏到这里,便可以发现其中的“静观”意味,参禅观照方式对诗人的影响,于此尤为显著。所以最后两句,“不与一瓯茶,眼前黑如漆”,真实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性,该是处于“真如”感悟之下。正是因为诗人观照眼前自然景观,似想非想,有心无心,若有所得,才会觉得“弹指一刹那”。或许是错觉,然而却真实,恍惚不过是一盏清茶的时间,夜幕降临,笼罩大地,世界顿时沉沦,陷入了一片昏暗。而诗人却于此种境界之下,让自我达到“真如”状态,抛却红尘琐事,念头通达,光芒万丈。
综观本诗,用平常语,写日常景,字字清淡,句句有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闲适恬淡之风,顿觉心气平和,神情舒展。宋代刘克庄曾经评论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江西诗派小序》)。然而现在考量此首诗作,何曾有半分“江西诗派”的风格?几乎达于另类境界,妙在有意无意,真如自如,以无情字抒有情思,果真一派诗家高手模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