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孔绍安所作的《侍宴咏石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人在世上活,到处追名逐利,捉大放小,如果遇到那个更贪婪的,连针尖鼻上铁,蚊子腿上肉都不愿放过。难怪和尚见河中船来舟往,莫名感叹:“往来如梭,不过二者:一舟曰名,一舟曰利。”可算是道尽红尘,说完人心。
可惜世间往来人,但看名利美,能够看透悟彻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可以潇洒地放下的却少之又少,不是大家不聪明,更不是众人不机敏,而是心中羁绊太多,终究无法释然。胸怀置块垒,樽酒不可浇;遍寻尘世间,唯有名利消。活着,真的很难!
孔绍安,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孔圣人第三十二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卒于唐高祖武德中(约622年),年仅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在他十三岁的时候,陈亡归隋,居家勤学苦读古书数十万言,表兄虞世南都对其聪慧感到惊讶。隋大业末年,他已经官至监察御史,李渊负责讨伐逆贼于河东时,身为监军,与李渊为善,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交情。
大隋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遇弑后,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在短时间内就完成统一大业的唐高祖李渊,绝对是历史上被有选择性忽略的皇帝之一,只因其子李世民夺位于后,他的光芒就遭到史书无情地删除。这是非常不公正的。不过,历史就是如此,原本只是一只任人摆弄的木偶罢了,责怪不得。
大唐政权建立之后,孔绍安得到消息,赶快从洛阳奔向长安,投靠唐高祖李渊,凭借当年打下的良好关系,得以官封内史舍人,并且受赏甚厚。毕竟当年身有官职,远离斗争中心,孔绍安知道李渊称帝的时候,其他人早已纷纷投奔而去。所以,先到先得的原则在这里被表现得分外逼真。先于孔绍安一步投靠的人,获得的官位当然就比他要高几许。对于这个事情,孔绍安心里想来一直是不服气的。
心情郁闷不舒服的情况下,就会于不经意间给吐露出来。话说某天,唐高祖设宴,君臣同乐。有酒必有诗,诗酒向来不分家。孔绍安趁着酒劲,于宴席之上赋诗《侍宴咏石榴》,从而吐露衷曲,等到诗成,在场众人不管是真明白,还是装糊涂,反正大家都鼓掌叫好。
《侍宴咏石榴》
[唐]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
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
花开不及春。
侍宴,亦作“侍燕”、“侍讌”,宴享之时陪从或侍候于旁,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吃饭礼节。后来,一般把朝臣参加皇帝举办的宴会,敬称侍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就是指此种情况。从题目可以得知,这就是一首应制诗作,原本没有什么多少意味,但因其掺杂了诗人的某些情绪,于是就变得有趣几分。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庭院中栽植的那些石榴树真是可惜了,难为它们当年追随着汉使,从遥远的西域连根拔起移种到此处而来。石榴并非中原植株,相传是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移植而活。诗人在落笔的开端,就难捱内心地驱使,明目张胆地为石榴叫屈。“可惜”二字,婉转悠扬,意味深长,引人思索再三,浮想联翩。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只是因为赶来的时辰比较晚,就没有能够在春天绽放花朵,所以无法惹人注意和被人怜惜。诗人在此很干脆,直接道出上面之所以“可惜”的理由。石榴开花的季节是在夏天,当然没有办法像其它的植株,能够在百花齐放的春天争奇斗艳,或者说是献媚争宠。这里诗人看上去是在为石榴打抱不平,实际上却是运用“比拟”的手段,暗示着自己内心的不满意。
诗人的那点儿小心思,全部借着咏物的瞬间给予泄露出来。用文人赞许的行话叫“善用譬喻,借物托情”,对于自己错过时机之后身负才华无法施展的困境,以及渴求重用能够宏图大展的迫切心情,于此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无论如何为其涂脂抹粉,也难以遮掩骨子里那份争名夺利的酸腐味道。
总览此诗,言词质朴,用语浅显,妙用典故,构思精巧。虽然名义上是为咏石榴,却无有半分言涉物之特征,而是另辟蹊径,从植株习性入手,借以巧妙地完成诗人自己的内心诉求。果然是:诗人肠子花,绕七又绕八。欲述心中事,借咏石榴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