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生历经无数坎坷,才终于得到天下,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以及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们的江山都来之不易,都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这些皇帝格外珍惜自己打下的一片天地,希望自己死后,这一切也能跟随自己到另一个世界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时期达到了顶峰,但是因为这个制度太过残忍,所以到了汉朝以后,已基本被废除。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却又重新实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防止后宫干政,巩固江山一统
历史上后宫干政的例子不在少数,如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女皇武则天以及和武则天并称“吕武”的吕雉。那么雄才大略、雄霸天下的朱元璋也有后宫干政这样的担忧吗?是的,《明史》中曾写到:“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因为有汉朝和唐朝后宫干政的历史教训在先,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妃子们,一直都严加管教,禁止她们参与朝廷政事,就连自己最宠爱的李氏李淑妃也不例外。
李氏是广武卫指挥李杰的女儿,李杰因为战事死于北伐,朱元璋便召其遗孤李氏入宫,李氏气质端庄、温柔贤淑、为人宽厚大度,颇得朱元璋的喜爱。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册封李氏为淑妃并接管后宫。
关于李淑妃的死,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跟殉葬有关的版本,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病重,预感自己大期将至,他担心自己逝世后,李淑妃会控制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干政,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恐将拱手让人,于是便把李淑妃叫到龙榻前,逼其自尽。本以为李淑妃死后,便可和自己安葬在一起,怎知命运却和朱元璋开了个玩笑,李淑妃是死了没错,可朱元璋却奇迹般地康复了,并且还多活了一年多,才寿终正寝。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朱元璋每天都在后悔中度过,因为是他逼死了自己的爱妃。但这件事却没能使朱元璋有所觉醒,在他真正临终之际,他让接替李淑妃掌管后宫的郭宁妃,也陪自己下葬。
据记载朱元璋死的时候,共计有40名妃子陪其下葬。朱允炆按照爷爷朱元璋的嘱咐:“按太祖孝陵。凡妃殡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当时明朝有个规矩,就是皇帝的丧事必须在七天之内办完,所以这四十名妃子,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李淑妃和郭宁妃都已死去外,剩下的三十八人,都在七日之内被迫喝下毒酒、水银或者自尽去世,然后埋入朱元璋的陵墓中。
祖先开头,后辈学样
有朱元璋这位祖先开了头,后辈们是当然有样学样。明成祖朱棣驾崩时,为其陪葬的妃子多达三十余位;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然只有半年多,但为其陪葬的妃子也有七人之多;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也有十人为之殉葬,其中还有一位入宫仅二十多天的名叫郭爱的妃子,也不幸遭此磨难,在临终前,她含恨写下了这样无能为力的诗句来控诉人殉这一惨无人道的制度:“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失吾亲 而归兮,不足较也;惭余之不孝也,心凄凄而莫能已兮,则可悼也。”
皇帝们除了害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人大多迷信,帝王们也不例外,他们认为人死了只是去往另一个世界,所以希望自己死后依然能够享有和在这个世界时一样的荣华富贵,在阴曹地府依旧有人伺候自己、陪伴自己,自己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明英宗病重时,“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从此以后,明朝皇室消灭了人殉制度。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曾用定法的形式将殉葬扩展到全国上下。“二月壬戌,定丧祭例,妻殉夫者听,仍予旌表。清史载,努尔哈赤、顺治、康熙年间都有殉葬。康熙十二年(1674)“乙卯,禁八旗以奴仆殉葬”。至此,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
人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制度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多达3065条提到人殉的字句,这当中有1920条提到了殉葬的人数,多达13052人,剩下的1145条当中,虽然没有说明人数,但保守估计也有上万人。人殉这项制度,祸害了多少无辜生命,真是可悲可叹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