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对清朝有多重要?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洪承畴的投降,世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说法是,皇太极对宁死不降的洪承畴也毫无办法,只得派自己喜爱的庄妃前去劝诱,其过程更是被描述得绘声绘色:这位出身高贵的妃子与洪承畴促膝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还口对口喂给他参汤,以彰显对他的重视,洪承畴大受感动,从此愿为皇太极奔走效力,施犬马之劳。
也有人说,皇太极对被俘的洪承畴嘘寒问暖,还把自己的裘衣送给他,才让其下定决心投奔清军。虽然招降的具体过程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太极确实对洪承畴极力争取,又派了范文程反复游说,终于把这位人才挖到了自己麾下。那么洪承畴为什么会如此重要,而他后来的表现又是否符合皇太极的设想呢?这要从洪承畴的发家说起。
别看洪承畴在松锦之战时是封疆大吏,其实他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家虽然原本也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但到了他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只能被迫辍学,与母亲相依为命,依靠卖豆腐干维生。不过他学习可一点没落下,经常帮私塾学生做对子,此事被私塾先生发现后,十分赏识其抱负和才华,决定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得来不易,洪承畴自然是花大功夫刻苦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二十三岁的洪承畴科考高中进士,自此踏入官场,一路平步青云,到了天启七年(1627),已经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在这个职位上,他做了一件影响整个仕途生涯的大事。
众所周知,明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当时的陕西也由于起义军到处攻城掠寨,搞得一片混乱。洪承畴对这些靠劫掠而生的起义军痛恨不已,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了,在某次运送漕粮的途中,洪承畴遭到托塔王左挂的抢劫,他设计将这几千起义军击败,又带领地主武装直击王左挂的老巢——云阳寨,将其一举击破,解了耀州之围。
此次大捷传回京城,崇祯帝当即下旨擢升洪承畴担任都御史巡抚延绥之职,让他招募士兵,专门清剿起义军。此后的十几年里,洪承畴的军队成了黄土高原上起义军的噩梦。虽然这些人大多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为了混个饱饭才走上打家劫舍的道路,但嫉恶如仇的洪承畴对于任何“流匪”都不放过。就连已经归顺的起义军,他都下令全部处死。可以说,洪承畴的发家史,就是陕西农民起义军的血泪史。
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陕西的起义军已经基本肃清,面对日益严峻的边患,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洪承畴被调到北京地区守卫京畿。而后改任蓟辽总督与皇太极展开会战,结果惨败,便出现了洪承畴被俘降清的一幕。
在洪承畴降清之前,辽东地区的汉族地主阶级其实已经全部归顺清王朝,其中不乏能征善战之辈。但让皇太极头疼的是,他所重用的那些降清明将原本地位都比较低,难以对未投降的地主阶级形成号召力和影响力。这时候洪承畴出现了,这位既有文韬武略又能一呼百应的定国安邦大臣被俘,让皇太极喜出望外,自然是竭力争取。
不过皇太极在世时,洪承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清朝没起到太大作用。他真正起作用是顺治年间担任江南总督和五省经略的时候。顺治二年(1645),洪承畴被派往南方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到任后,面对江南各地的抗清浪潮,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对抗起义军。不过这次他没有将抗清势力一网打尽,而是尽量招抚,避免兵戎相见。
洪承畴当初在明朝为官时经营的关系网在此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利用旧关系,招抚了原明朝兵部尚书张婿彦;又写了两封信,解决了江南、湖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40余寨抗清团伙,让当地百姓免于一场场毁灭性战争。那位纵横南海的大海盗郑芝龙就是洪承畴招抚的,堪称“开清第一功”。
顺治十年(1653),洪承畴出任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在平定云贵时,他筹划了整个进军路线,还劝说清政府因地制宜,不要强制令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剃发改装,赢得了云贵土司们的欢心。他们能争先恐后出山贸易、归顺清朝,与洪承畴的建议有很大关系。
事实证明,满清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人口众多的中原,必然会遭到汉族百姓的抵抗,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重用汉族降官降将是决策者的必然手段。而洪承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清政府招抚各地时,很注意安抚民心,还上奏清政府赈济流亡灾民。可以说,清廷的大西南江山就是在洪承畴的呕心沥血、爱民勤政的治理下才逐渐走向稳定和发展中的,皇太极当初走的这一步棋,简直是高瞻远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