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即浙军,是明朝历史上由戚继光担任主帅的享有盛名的常胜军队。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却被残酷剿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明朝北方军事重镇蓟州城内爆发了一场似乎并不起眼的兵变。
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如今的我们很难了解到其中的真相,因为当年朝廷的刻意隐瞒,众多史家都对那场哗变保持缄默。但是当年参与兵变的士兵,并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就导致了很多人又对那场兵变抱有极大的兴趣。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完成东南抗倭任务的戚家军被调往北方,镇守蓟辽。在那里,戚继光针对蒙古人的作战特点,对戚家军进行改造训练,并先后多次打败南侵的蒙古人。
然而令戚继光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精锐部队,会在二十多年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关于那场蓟州兵变,《明史》没有任何记载,而《明神宗实录》也只有寥寥几字:
“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那次兵变的表面原因是,戚家军以兵变为要挟向朝廷索要军饷。而蓟州总兵王保,则以此为借口,诛杀了参与兵变的士兵。至于那些没有参与兵变的士兵,则尽数被驱逐回南方,之后王保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予以默认。于是,威风一时的戚家军就这样被自己人剿杀在了自己驻防的蓟州城内,对此,笔者感到非常的痛心。
那么,当年为朝廷立下大功的戚家军,为何会因为军饷而发动兵变呢?
其实,笔者个人认为,当年戚家军发动兵变一事是假,但索要军饷一事是真。而索要军饷所反应出来的,则是当时戚家军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这才是戚家军最终被剿杀的根本原因。
当年隆庆皇帝调戚继光北上,主要是戚继光率领的南兵战斗力极强,让他们面对蒙古以及日益强大的女真人,可以加强北方的防御,此举也得到了张居正等朝中大臣的全力支持。
但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很快遭到打压,最终遭到罢免抑郁而终,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戚继光离开后,戚家军在老将吴惟忠的带领下,继续征战沙场,他们迎来的最后一战便是万历三大征之朝鲜战役。
关于朝鲜战役中戚家军的表现,朝鲜人的评价最为中肯:
“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
事实上,平壤战役中,吴惟忠打得最为勇猛,也是第一个攻入平壤的,而且吴惟忠治军严格,深受朝鲜地方官员百姓的尊重:
“(吴惟忠)性简约,驭众严整,秋毫无所犯,民甚悦服。”
由此可见,虽然失去了戚继光,但是吴惟忠所率领的戚家军,依旧是明朝最闪耀的光芒。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遭到北兵的嫉妒,继而遭到打压。
此种情况,从战后吴惟忠以及戚家军遭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就可以看出来。
前面说过,吴惟忠当时参与朝鲜战役取得的功绩最高,而且主将宋应昌也曾许诺过先进入平壤者当居“首叙”之功。按此条件,“首叙”之功非吴惟忠莫属,可令人没想到的是,“首叙”之功最终被北兵将领杨元所得,而此事引起南兵及南方将领的不满。对此,接替宋应昌的顾养谦也曾说过:
“平壤之捷,先等者各有其人,而归之杨元,则众论不平。”
那么,吴惟忠遭到不公平待遇仅是个例吗?答案并非如此,事实上当时以戚家军为主的南兵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以及军纪,还有将领的素养,都是北方本土军官士兵所不具备的。朝廷对他们予以重用,甚至不远千里调派他们到北方驻守边关重镇,这触及到了北方本土军官士兵的利益。所以在朝鲜战役中,南兵处处受到北兵的打压,对此,朝鲜人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当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李如松)不为录功,是以南兵多怨对者。”
除了功劳被抢之外,南兵还受到了克扣饷银的不公平待遇:
“以月银不给事,人多怨詈。”
当初戚继光北上,朝廷答应给戚家军的饷银要远高于普通士兵的饷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朝廷需要用更多的饷银来保持戚家军的高昂的战斗力,二是戚家军都是义乌人,他们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北方,本就应该给他们增加饷银。
可是,随着张居正,戚继光的相继去世,戚家军的饷银便时常遭到拖欠。再加上朝鲜战役中功劳被抢夺,导致戚家军将士们心生怨愤,于是发生聚众索要饷银一事也并不为过。
但是自古以来,不管因何原因,士兵聚众闹事影响非同小可,戚家军单纯聚众索要饷银恰好被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所利用。
王保是北方将领,早就对这些南兵不满,于是他心生毒计,将那些聚众的戚家军全部剿杀殆尽,而后奏报朝廷这些人意图谋反,自己则是先斩后奏。
因为王保的行为得到了以兵部尚书石星,御史马文卿的支持,所以万历皇帝也没有派人去调查这件事,于是三千多戚家军就这样成了北兵们的刀下冤魂。而随着他们离去的,还有蓟辽地区曾经固若金汤的防守体系,二十多年后,明朝面对后金的崛起一败涂地,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