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靖难之役”中,由于朱棣是以“一隅敌天下”,因此燕王朱棣虽屡战屡胜、朝廷大军虽屡战屡败,但战场始终集中于河北山东地区,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但在建文四年(1402年)春夏之际,朱棣大军突然渡过长江,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南京城。要知道,明初驻守京师的京营多达48卫27万人,为何燕军南下后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呢?
“靖难之役”经过:燕军长期在河北山东作战,突然南下攻破南京城
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以八百亲兵在北平起兵起,整个“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燕王朱棣虽然凭借聪明才智和勇武过人而屡战屡胜,但形势对燕军其实极为不利,因而始终被压制在河北、山东一带,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形势才突然发生改变。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影响天下走势的战争。
燕王朱棣以八百亲兵起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凭借八百亲兵夺取北平控制权后,迅速四面出击,七月初六通州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七月十八永平归附;七月二十七以反间计使松亭关守将卜万下狱。北平周边迅速被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其实根据朱元璋的布置,使得各地藩王之间相互牵制,例如燕王东北有辽王、北面则有宁王、西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这些王爷多有带兵经历,若是不出意外,燕王朱棣根本难以动态。然而由于鲁王朱檀、晋王朱棡等先后去世,而建文帝又连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朱棣起兵后谷王朱橞又逃回南京,再加上建文帝后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建文帝先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燕军,结果在河北“滹沱河之战”中遭遇战败。之后,根据黄子澄的推荐,建文帝又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耿炳文残部以及抽调的各路军马,共计50万兵马再度北伐,李景隆率军直扑北平。结果,朱棣偷袭大宁收编大宁军队,之后在“郑坝村之战”击败李景隆,南军损兵折将十余万,李景隆撤回德州。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再度筹措大军,由李景隆统率六十万大军再度北伐,双方在白沟河交战,由于决战时李景隆帅旗突然断裂,导致南军陷入混乱,结果再度遭遇大败,损兵折将十余万,李景隆再度撤回德州。之后,朝廷又以盛庸为将,屯兵德州遏制燕军南下。此后,燕军与朝廷大军在河北、山东地区长期交战,燕军虽然多次取胜,但始终无法打通南下的途径。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先在“灵璧之战”击溃南军主力,后又击败盛庸。次年五月,扬州、高邮先后不战而降,再加上驻守长江的水军投降,燕军逐成功渡过长江、直取南京城,后因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逐进入南京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至此结束,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孤军南下,为何最终能够夺取南京?
明朝实行卫所制,其中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共5600人。洪武年间,为拱卫京师安危,于南京周围设48卫,共计约28万精锐军队。燕军孤军南下,为何却能直接夺取南京城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用人不当,失去夹击机会。“靖难之役”持续数年,建文帝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完全就是个迷,最初任用长兴侯耿炳文倒也说得过去,之后任用李景隆也可说一时用人不当,然而因济南一战而启用盛庸明显是昏招,盛庸此前不过一参将,能力本就有限,守一隅或许尚可,统筹全局显然不行,结果被朱棣搞的焦头烂额。之后,又起用驸马梅殷驻守淮安,结果这位仁兄真就扎在淮安不走了,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朱棣绕过他南下他也不管,盛庸好歹还知道不断纠缠朱棣呢,结果直到朱棣攻破南京,这位仁兄仍然“不知道”,朱棣登基后也懒得理他,只让宁国公主写了一封家书将其召回。事实上,朱允炆也并非无人可用,平安、徐辉祖均可堪一用,奈何建文帝对武将并不信任,这些人始终未受重用。
2、抽调京营,京城兵力空虚。正如前面所说,朱元璋为保证南京安全,于周边驻扎了多达28万精锐部队,然而整个靖难之役,由于前线接连战败,不断损兵折将,建文帝虽然坐拥天下,竟然开始出现了兵力空虚,不得不抽调京营补充前线,导致京师城防空虚,朱允炆甚至已经到了不得不派人四处募兵的境地。而从靖难过程可见,朱棣南下一路频繁遭遇抵抗,但到了南京外围时却一路势如破竹,可见京师周围已经是严重兵力不足。
3、不够决绝,导致军心不稳。建文帝继位之初,在皇位未稳的情况下便开始削藩,这本就犯了大忌,再加上重新“方、黄、齐”等文官集团,而明初藩王又大多有带兵经历,导致武将集团打心底对其较为疏远。此外,建文帝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汉景帝面对“七国之乱”尚且知道杀晁错坐实“七王”谋逆,即使燕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不肯诛杀“方、黄、齐”,使朱棣始终占据着“清君侧”的舆论上风,导致朝廷军队始终军心不稳。朱棣南下途中,扬州、高邮等重地先后归降,就连长江天堑也因水师的归降而形同虚设,而南京外围镇江等地再度不战而降,朱棣一路势如破竹,除了盛庸等人之外,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4、迷之用人,错失最后机会。当燕军杀到南京城下时,朱允炆先后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谈判,无果之后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率军守卫各门,等待外出募兵的大臣或在外的兵马前来勤王。按理来说,南京作为京师重地,即使兵马不足,凭借高耸的城墙和完善的城防,以及足够的粮食储备,坚守待援根本不成问题。可建文帝偏偏在用人上出了纰漏,不仅接连战败的李景隆再度被启用,竟然还将在南京的各位王爷派了出去,他难道忘了自己的削藩之策了吗?结果,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大摇大摆的便进了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这种情形下,就算各地兵马想要勤王,朱允炆也根本没有给他们赶到南京的时间。
历史上,藩王造反基本均以失败告终,朱棣乃是唯一成功的一位,原因便在于以一隅敌天下难度系数太高。然而,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偏偏就败给了朱棣,虽说有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影响存在,但朱允炆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