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风云人物 三国时期姜维作为蜀汉的顶梁柱,有何军事才能?

三国时期姜维作为蜀汉的顶梁柱,有何军事才能?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三国时期,群星璀璨,各个都是能臣武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三国史上的姜维,原本是魏国基层官员,诸葛亮北伐时遭到上司遗弃,封闭城门不让姜维进去,姜维迫不得已之下投降了诸葛亮。谁也想不到,这么一个魏国基层官员,数十年之后,却成为叱咤魏蜀的名将,蜀国的顶梁柱、定海神针。

然而,魏国钟会邓艾伐蜀之后,仅仅四个月,就灭亡了蜀国,这就不免让人怀疑:掌握蜀国10万大军的姜维,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对于姜维,诸葛亮极为偏爱,甚至有些违背“严明法度”的原则。根据史书记载,姜维投降之后,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没有战功,却能封侯,却能成将,足见诸葛亮对他的看重。

《三国志·姜维传》: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眼里的“凉州上士”姜维,在此后数十年中一路高升,最终成为蜀汉军方一把手,掌握着10余万大军。

按说,这样的官职就代表了姜维的军事才能,否则诸葛亮不会用他作为接班人,然而“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中,遭到后人嘲笑千年的老将廖化却有不同意见,总结了六个字,指出姜维致命问题,字字扎心!

《汉晋春秋》: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廖化对姜维评价的核心是“兵不戢,必自焚”这六个字,即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的意思,认为姜维智谋并未超过敌人,蜀国力量比敌人要弱,但他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那么,事实真如廖化所云吗?

从史料上来看,廖化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指出了姜维的不足之处。

这句话的背景是262年秋,姜维北伐曹魏时廖化说的话,而这一次北伐,是姜维第十次北伐。根据史料记载,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刘禅先后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司马、大将军......总之,让姜维统率诸军,成为军事上的一把手。

接过军事指挥棒的姜维,在238年—262年之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从战术上看,姜维胜多败少,战术能力不错;但从战略上看,姜维却失分较多,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没有打下战略要地,比如第六次北伐时,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但只是拔其县民还蜀,魏国损失极其有限。另外,守蜀必守汉中,但战略要地汉中却被姜维丢掉,导致钟会邓艾可以直逼蜀地。

二,魏蜀吴三国,蜀国最弱,但却最为好战。从刘备开始(最惨的是夷陵之战几乎全军覆没),到诸葛亮(5次北伐,外加七擒孟获平定南方),最后到姜维,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即便是魏国也吃不消呀。尤其蜀国灭亡前十年中,姜维有7次北伐,蜀国力量弱小,却用兵无度,焉能持久?

262年,蜀国多年征战,已经极度疲惫,且兵力损失又很大,廖化说完不久,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第二年,魏国钟会邓艾伐蜀,其中邓艾数千兵力,翻山越岭,走过700里无人区,竟然还能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时,面对仅数千兵力,蜀国投降了。整个过程极为梦幻,但观察姜维用兵“兵不戢”,或许就能明白了,因为连年征战,百姓厌战,民生极度凋敝,蜀国民众已经麻木了,根本不愿为蜀国卖命,所以刘禅只能投降,犹如1644年的明朝北京局势。

当然,姜维连年征战,可能还有苦衷,比如继承丞相兴汉遗志,朝廷内部斗争让姜维通过对外用兵来保持军权等,但不管如何,姜维用兵无度,不重视休养生息,的确将蜀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高平陵之变后曹芳是什么下场?司马师是如何对他的?
下一篇
刘邦和萧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