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嘉靖朝开始的历任首辅,夏言、严嵩、高拱、张居正,都没有好下场。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但是,有一个是例外,那就是申时行,他在八年首辅生涯后辞官归乡,度过了二十三年安逸时光,到八十岁寿终正寝,诏赠太师衔,谥文定。
申时行退隐苏州后的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明代许多官员退隐后都会买田置产,有些人就仗势强取豪夺,比如徐阶,当年智除严嵩多受人褒奖,回松江华亭后却晚节不保,强取豪夺大量田产,子弟、家奴为非作歹,惹起民怨沸腾,最终两个儿子被海瑞判了流放。
申时行回到苏州后,也想置点产。申家邻居是个木匠,开店卖自家做的梳子。申时行先跟木匠商量想买他的房子,木匠坚决不肯。
有朋友说这还不容易吗?跟知府大人打个招呼,派衙役去强买下来就行了。但申时行不同意。
他的办法,是让管家去木匠家店里买回了很多梳子,家里有客人来时就送梳子,并告诉亲朋好友这梳子如何如何好。
渐渐的,木匠家的梳子生意越来越好,有很多人从远处赶来买梳子。生意好了,木匠就嫌原来的地方太小了,需要另外找一个地方扩大生产和经营场地。
这次是木匠主动来找申时行,恳求他买下他的房子,于是皆大欢喜。
这就是申时行习惯的处事方式,用和风细雨的方法达到双赢的目的。
申时行在内阁首辅任上,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一团乱麻似的朝政的。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1572年)的状元,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张居正,他们是师生关系。
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并丁忧,申时行被张居正推荐入阁,排名第五。万历十一年四月论资排辈升到首辅。
申时行的八年首辅生涯,就是和事佬,他一直在努力缓和几十年来,君主和文臣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
申时行刚当首辅时,正是君臣对张居正进行大清算时,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携起来的,很多人的矛头指向了申时行。
事申时行也不辩解,在万历十五年的官员考核中,申时行高抬贵手,网开一面,大小官员都得以各安其位,被罢免或降职的,只有三十三个人。
之前张居正对官员的考核是很严厉的,某地税收没收齐的话,现任和前任官员都要追责。
申时行的大放水,结果是上上下下好评如潮。
其实这也不算和稀泥,这是申时行的执政理念。国家的治理目标原本不用太高,只要百姓不饥不寒,官员不吵不闹,就是太平。
作为张居正的学生,申时行自然对张居正死后,朝廷对张家后人的清算非常揪心,但他清楚地知道不能做螳臂挡车般无谓的牺牲,便一直忍住。
直到抄家清算一段时间后,有人进一步提出要将张居正开棺戮尸时,他才出言劝阻万历皇帝。还好皇帝听了他的,一切到此为止,保住了张居正最后的尊严。
申时行一边安抚好文官集团,一边还要安抚好万历皇帝。
万历年轻时其实也是想要有作为的,其中一件有作为的事,就是去训练新军。
他还把皇宫里的几千个太监召集起来练兵,整个皇城都是兵戈森森的样子。
万历的练兵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文官集团是有私心的,他们怕武官地位提高后,挤压他们的权力。
文官们便开始冒死劝谏,申时行劝阻了他们。
申时行的办法,就是去找宦官谈,因为京城的军队是归宦官管的。
申时行对宦官首领张金说: “皇上经常跟着你们去操练,我感觉很危险啊!你们几千人,难保没有坏人混进来。皇帝要是有个意外怎么办?那你们不是要被满门抄斩吗?”
宦官们觉得有道理啊,于是就去劝皇上,说我们还是不要去操练了,太累了!
这件事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完全不用文官们拋头颅洒热血受廷杖。
这时中蒙边境起了冲突,大明一个副总兵李连芳被蒙古人伏击杀死了。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文武百官纷纷要求与蒙古人开战,蒙古那边也是严阵以待,战争一触即发。
申时行审时度势,认为这就是一个突发事件,没有必要引发大规模战争。于是他就派人去跟蒙古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蒙古王表示,永久跟大明和好。并且中蒙双方还开通了互市,就是开发边境贸易。
这个事情又和平解决了。
申时行还启用了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在申时行任内,黄河没有泛滥过,百姓安居乐业。
申时行一直在皇帝和朝臣之间,走钢丝似的充当着和事佬,夹缝中求生存。
没想到最后一次,终于搞砸了。
万历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生的三儿子为太子,但是文官集团是最计较礼仪的,坚决要求立皇长子为太子,君臣斗争了一年又一年,还是拖着。
申时行照例做和事佬,在皇帝面前附和皇帝说你的想法有道理,在百官面前又说这个事不急,大家不要逼皇上,皇上会按礼制做的。
内阁联名写了一个谏书,请皇上马上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时申时行不在场,大家把他名字也写了上去。
申时行知道后吓坏了,连忙写个条子密奏皇帝,解释说那个联名诏书我没参加,他们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我是不赞成他们这么做的。
皇上很高兴,在密奏上批了几个字。
结果这个秘密条子被内阁次辅许国公开出去了,申时行便被百官骂得狗血喷头,说他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
申时行无奈只好辞职,这是万历十九年(1591年),申时行57岁。
大明走到这一步,不管是象张居正这样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大搞改革,还是象申时行一样,和稀泥,做老好人,都不能得到好结果。
历史学家黄仁宇评价说,申时行有阳刚有阴柔,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矛盾。
还有人说,大明因为有了申时行的这八年和解时光,才稍微回到正常点的模样。
而申时行自己终于得以善终,子孙辈也福泽绵延,实在也是好人有好报的结果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