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山东六国有过五次声势浩大的合纵攻秦之战,但是都没能阻挡秦军,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回顾战国的历史,便能发现,纵横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写。以“合纵连横”之术,身佩多国相印,任意纵横驰骋于列国之中,则可以被视为一位成功的纵横家,而这中间苏秦、张仪便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可能纵横家自身都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出现,使得本就复杂的列国,变得愈加复杂了起来。而他们所带来的“合纵连横”之术,更是成为了列国不断应用,制衡其他的诸侯的一件“法宝”。
历史上的“合纵连横”,虽然一直被放在一起,可是两者的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合纵连横”的意思在《韩非子》中的解释最为精辟,根据其记载“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由此可见,这寥寥数字所概括的便是“合纵连横”的精髓。而战国的历史,也正如纵横家所运筹帷幄的一样。在战国历史的跨度中,山东列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合纵攻秦。这五次合纵攻秦,每次都声势浩大,并且这五次合纵攻秦之战,近乎横贯了整个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可即便如此,列国还是没能阻挡秦军的前进脚步。那么,山东列国五次合纵攻秦,为何最后还是难以扭转乾坤?
在战国中晚期,面多秦国在西部的强势崛起,列国采取了以合纵的方式进行反制。以秦惠文王为起点,直到秦始皇在位时期,列国五次以联军的方式进攻秦军。其中,第二次合纵之战,历经三年鏖战,曾一度攻入函谷关。由魏国公子信陵君统领第四次合纵攻秦,更是在河外地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史料称为“河外之战”。历史上的这五次合纵之战,可以说是秦与列国之间互有胜负。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五次合纵之战,联军曾一度逼近秦国都城咸阳。可即便如此,列国还是没能逆转秦灭六国的大势。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多种原因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山东列国的合纵攻势,所以没有扭转乾坤,同合纵之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上的合纵之战,虽然有胜有负,但是历次合纵之战都没有动摇秦国的基础。以至于,攻入函谷关成为了联军的一个象征。因为,即便是联军攻入函谷关,一度对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这样的威胁仅是一时的。随着联军的溃退,伴随着而来的则是秦国大军的卷土重来。
由此可见,联军如果没有取得长平之战这样的大胜利的话,依然是无法遏制秦国兵锋的。同时,合纵联军每次的攻击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咸阳。以至于,长途奔袭的攻势,每次都使得联军在距离胜利仅剩一步的时候,便功亏一篑。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能发现,在战略上联军也存在着很大的失误。面对秦国近乎历次合纵都是以攻打函谷关,直取咸阳为主。以至于,长途奔袭最终使得联军锐气尽失。
当然,合纵攻秦之战,内部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的话,便会发现,山东列国合纵本身,便存在着种种矛盾。战国中期时候的合纵,主力则为韩、魏,因为两国始终都处在抗秦的第一线,受到秦国的冲击也最大。而反观楚、燕、齐等国,受到的冲击则小,对于合纵之战并不卖力。而到了战国晚期,燕赵之间的矛盾,魏韩之间的互相猜忌,以及齐国的冷眼旁观。这一切作用都一起后,则使得山东列国的合纵伐秦的大业,最终付诸东流。
历史上山东列国的合纵伐秦之战,最终的结果还是没能扭转乾坤。虽然,历次合纵之战都给秦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可是这依然没能改变大局。而紧随着的则是第五次合纵伐秦之战无疾而终之后,山东列国对于秦国的崛起,再也无能为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