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未解之谜 南宋灭亡和联蒙灭金关系很大吗 这场北伐战争才是导火索

南宋灭亡和联蒙灭金关系很大吗 这场北伐战争才是导火索

南宋不是了解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南宋为什么还要坚持联蒙灭金?南宋灭亡和这个关系有多大?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1234年正月,宋军统帅孟珙于蒙古大军统帅塔察儿先后率军攻入金国小朝廷最后的驻地——蔡州,金哀宗在匆匆传位之后便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则在率军进行巷战,伺机突围之际,身陷重围,力竭而亡。至此,享国近一百二十年的金国走向了灭亡。

次年年初,蒙古大汗窝阔台便派出了皇子阔端率军攻打南宋,拉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因此,很多同学认为南宋在四十多年后走向灭亡的诱因便就是“联蒙灭金”,正是南宋方面重蹈了北宋“海上之盟”的覆辙,灭掉了可以作为屏障的金国,这才引发了宋蒙战争。

可是,在历史上,真的是因为“联蒙灭金”引发了宋蒙战争,继而导致南宋走向了灭亡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就说过了,与北宋“海上之盟”不同,“联蒙灭金”绝非是一记昏招,而是南宋君臣在多方权衡之下,做出的正确决定。在这些同学的认知中,从公元1234年正月灭金,到次年年初,宋蒙战争打响为止的这一年时间里,是不是感觉宋蒙两国相安无事,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继而便有了在蔡州之战灭掉金国之后,紧接着便就是宋蒙战争。

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对的,因为在蔡州之战到宋蒙战争之间,南宋方面是曾发动过一场失败的北伐之战的,正是因为这场北伐战争的失败,使得南宋方面元气大伤,同时也给了蒙古发动南侵的口实!

这场北伐战争便就是鲜为人知的“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这是指发生在宋理宗端平年间,在灭亡金国之后,匆忙发动的一场意在收复北宋故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这“三京”的一场大型军事行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端平入洛”的前因后果吧!

公元1233年年底,在安排好后事之后,把持朝政数十年的权臣史弥远去世,宋理宗得以亲政。在宋理宗亲政后没多久,名将孟珙便为其献上了一份大礼——灭亡金国,携金哀宗尸首班师,献俘于太庙。

可是,孟珙与如今仍在朝廷之上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史弥远一派交往甚密,而“联蒙灭金”这一国策也是史弥远主持敲定的,孟珙取得这般战绩,并不能使得宋理宗有太大的成就感。于是,宋理宗便将目光投向了在蔡州之战后,因宋蒙两国相约撤军而沦为无人占领区的河南,盯上了在此处的北宋“三京”。

为了选拔一批可为自己所用,又不被史弥远一派控制的新人,宋理宗开始了一场史称“端平更化”的改革,出身名门的赵葵、赵范兄弟便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此时的赵葵、赵范兄弟正在两淮地区主持军务,因此前的李全之乱,他们两兄弟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却错过了灭金之战的大功,使得这一功劳被孟珙以及支持孟珙出兵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史弥远侄儿)轻松拿走,引起了这两兄弟的不满。

为了迎合宋理宗急于证明自己,来打击史弥远一派,加强皇权的想法,也为了自己能够取得更大的功劳,以此作为进身之阶,赵葵、赵范兄弟给宋理宗画了一张天大的饼——出兵北伐,收复“三京”,效仿金国,距关守河,重构“关河防线”,以此抵御蒙古可能发动的南侵。

“关河防线”,这是指在金国末年,由金哀宗倾全国之力打造的一条以潼关、黄河为核心的防线。金国依靠这条防线,在全面劣势的情况下,阻挡了蒙古大军足足二十多年,若非因南宋方面的判断失误,导致拖雷借道汉中成功,金国还能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赵葵、赵范兄弟提出“距关守河”的战略是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如果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一战略是极其不现实的,对南宋来说,绝对是弊远大于利!

因为在金国末年,因为战乱的问题,金国根本没有国力去治理黄河,黄河时常泛滥成灾,对南宋的后勤保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且,此时的河南地区因为战乱不断,早已是十室九空,曾经巍峨的关河防线也随着金军主力在三峰山之战的覆灭而灰飞烟灭。反观南宋方面的两淮、京湖和巴蜀三条防线经过了百余年的精心打造,早已是铜墙铁壁,放弃这三条经营百年的防线,去重新修建关河防线,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此战的胜负,皆会给蒙古方面一个开战的口实,对于急需时间整顿内部,提升国力的南宋而言,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所幸,在面对赵葵、赵范兄弟所画的大饼之时,朝堂之上的绝大部分文武百官头脑都是清醒的,如时任参知政事的乔行简便抱病上书,提起:“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

而刚刚返朝的名士真德秀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移江、淮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废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见!”

不仅如此,坐镇两淮、京湖、巴蜀三大防线的守将也基本上不支持出兵北伐,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更是直接表示就算是抗旨不尊,也绝不出兵北伐。

按理来说,面对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如此巨大的阻力,宋理宗也只能同意不出兵北伐了。就在此时,一位关键人物的支持却给了宋理宗固执己见的底气。

这个人便就是继史弥远之后,史党的核心人物——右相、枢密使郑清之。

在郑清之的支持下,宋理宗于公元1234年五月给赵葵、赵范兄弟下达了北伐的诏书。可是,等到赵葵、赵范兄弟接到诏书之后,这兄弟俩人都傻了——在他们的计划之中,想要彻底修复关河防线,抵御蒙古有可能的南侵,南宋方面至少要动用十五万以上的精锐,粮草也需要从靠近河南的京湖地区供给。而在这封诏书之中,参与北伐和后续守备的兵力仅仅只有自己兄弟俩麾下的六万两淮精锐,巴蜀、京湖两地既不出兵,也不为两淮军供给粮草。两淮军的粮草运输既要防备蒙古骑兵的突袭,又要绕过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黄泛区,如此一来,两淮军的粮草运输变得极其困难,只要粮道一断,两淮军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一战略是自己兄弟提出来的,现在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唯一期望的便就是北撤的蒙古大军反应不及,使得自己能够迅速收复河南,重新构筑起关河防线。于是,在同年六月中旬,赵葵正式誓师,发动了这场北伐之战。

可是,作为当时横扫整个亚欧大陆,对外作战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又怎么会给南宋大军从容、迅速收复河南的机会呢?

在南宋出兵不久,负责河南地区军务的蒙古大将塔察儿便接到了宋军北进的消息,随后,塔察儿直接下令游弋在河南地区的两支蒙古骑兵撤到了黄河以北,示敌以弱。而后,在得知赵葵率宋军主力进抵汴京,粮草运输不畅的消息后,又悄然南下,在汴京到洛阳之间设伏,利用赵葵基于求成的心理,放过了赵葵所部先锋,使其迅速占领了洛阳城,使得宋军上下开始轻敌冒进,结果就是赵葵所部为先锋大军押送粮草的第二梯队放松戒备,直接被蒙古大军突袭成功,一万五千余人全部战死。

随后,汴京与洛阳的联系被切断,两地宋军被各个击破,赵葵、全子才等人仓皇逃窜,仅以身免,六万两淮军主力损失殆尽。

在此战过后,南宋方面国力大损,而意气风发的宋理宗也迅速消沉,再加上主和派与主战派再度内讧,直接导致了南宋方面在此后的宋蒙战争中处处被动挨打,使得南宋方面遭受更大损失的余玠之死、刘整叛乱也是在这一时期埋下了伏笔......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南宋到底有什么优势存在 南宋能抵抗蒙古四十六年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南宋和北宋相比 南宋实力为什么比北宋还要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