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是堇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紫花地丁的诗句,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眼下东风荡漾,春色迷人,田野山间各种有名儿的没名儿的花花草草,呼啦啦都绿了亮了,蔓延成漫山遍野独特的春日胜景。在这些缤纷的野花丛中,一簇簇紫花地丁举着淡紫色的小花伞,俏模俏样对着你笑呢。
紫花地丁无地上茎,一般匍匐在地,其根系发达,像一枚枚小铁钉,深深地锲入泥土里,霜雪严寒冻不死它,每至初春它绽芽吐叶,焕发青春。到了三四月,紫花地丁开出一支支小巧的花朵,花色紫堇色或淡紫色,在和煦的春风里自在招摇。
这种平常的野花草很古老,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大雅·緜》是周部族的史诗性颂诗,其中有句: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意思是说:周人的田野多么肥沃,茂盛的野堇菜、苦苦菜甜如麦芽糖,他们早早谋划一年的生计,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房,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早春的野堇菜嫩叶微苦中透着一股清香,人们踏春采摘,以沸水焯之,用来做菜团,聊以充饥。在《晋书·刘殷传》中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前赵名士刘殷年幼时奉孝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与紫花地丁相关,“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王言其故......”刘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时想吃野堇菜,借以果腹。小刘殷天天到野地里寻觅,找不到就嘤嘤哭泣,祈求上苍见怜。忽然坚硬的冻土上齐刷刷绽出了鲜嫩的紫花地丁,小刘殷高兴极了,挖了一大筐回家,吃也吃不败。
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古诗词里常用来表达一种以苦为乐、苦乐人生的态度。如:
北宋苏轼的“宁餐堕齿堇,勿忆齐眉羞”,
晁说之的“堇荼自采还堪喜,菅蒯谁从便可憎”,
南宋刘过的“为君进甘旨,君视肉有堇”,
刘克庄的“芝兰庭户芽初茁,荼堇原田味变饴”,
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堇荼易地味不甘,姜桂到老性愈辣”,
等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丽辉灿的阳光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古时紫花地丁确是一种人们赖以生存的救荒菜、救急菜。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所编纂的植物图谱《救荒本草》中,紫花地丁也在辑录之列,“堇堇菜,一名箭头草,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叶似铍箭头样而叶蒂甚长。其后叶间撺葶,开紫花,结三瓣蒴儿,中有子如芥子大,茶褐色。叶味甘,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浄油盐调食。”“堇堇菜”“箭头草”即是紫花地丁,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在春天的野地里,采来半篮幼苗或嫩茎,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滤干,用它炒菜、做汤,和面蒸菜团或煮杂粮菜粥,味道滑嫩清爽,借以打一打肚里的油腻气,消一消春天过盛的肝火。
紫花地丁更大的用途,是用以入药疗病。《本草纲目》中说:“紫花地丁,释名箭头草、独行虎,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癧,无名肿毒恶疮。”它性寒味微苦,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素有“解毒草”之称。在民间,紫花地丁与俗名“黄花地丁”的蒲公英,还被称为天丁、地丁,因其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常被唤做“二丁”。
紫花地丁不仅药食兼具,还有那种淡雅清芬的小清新气息。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国木田独步是日本文学中自然主义的先驱,他对这种不起眼的野花草厚爱有加,专门写有一首赞美诗:“受春霞的诱惑,/你百无聊赖地开满山坡。/紫花地丁哟,你若有情,/就请作我的媒妁。/当那爱你柔美之色的/摘了你饰于发上归去的/姑娘哟,今天若再来,/“有人倾心于你。”/就这样悄悄对她说。”(《紫花地丁》)轻轻吟诵着,扑面而来的是故乡原野上,那股清新、自由、朝气蓬勃的气息,还有春日里那朦胧的乡村爱情,淡淡的如轻烟似的乡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