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秦帝国崛起的过程中,秦昭襄王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时代名臣名将辈出,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昭襄王赢稷的帝位是哥哥给他的,经过了一番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才登上王位,当时赢稷年幼,由母亲宣太后垂帘听政,舅舅魏冉主持朝政。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秦昭襄王是个有远大理想的国君,面对强势的母亲和手握大权的舅舅,内心的不满可想而知。这样就造就了秦昭襄王性格的双重性,表面张扬而内心无比孤独、渴望知己,在秦国两大栋梁白起和范雎的内斗之中可见一斑。
白起受命于秦昭襄王,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被封为武安君。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灭赵时,昭襄王一纸诏书召回了他,让军队休整。
兵家有句名言叫“趁胜追击",长平之战使赵国损失了40万大军,灭国指日可待,昭襄王为何让白起罢兵呢?史书记载:应侯(范雎)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可见罢兵并非昭襄王本意,乃是范雎的建议。
范雎和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可谓配合默契。史书记载: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秦大破赵於长平。作为秦国宰相的范雎为何在此时向昭襄王提出这样的建议呢?一方面是秦国确实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范雎的私心,担心白起灭赵后位列三公,位置在自己之上。
范雎的这种做法和他做人的风格倒是一致,昭襄王其实也知道范雎的用意,但他最终采纳了范雎罢兵的建议,可见昭襄王对范雎非常信任,同时这个做法也符合自己的利益。但这件事对白起非常不公平,于是他对范雎和昭襄王都表达了不满,史书记载,退兵后,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此后秦国连续吃了几次败仗,昭襄王命范雎去请白起带兵,白起没有答应,史书记载: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公元前258年,楚国和魏国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损失非常惨重。武安君白起终于出了一口气,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意思是你当初不听我的话 ,现在遭报应了吧!这件事让昭襄王非常生气,命令他再次上任,白起称有病再次拒绝上任。此后秦国败仗连连,愤怒的昭襄王命令白起离开咸阳,白起走到杜邮时,昭襄王说白起离开咸阳时不服气,有怨言,就命人赐剑,白起最终自杀。
白起和范雎虽是秦国的栋梁,在利益面前难免会有私心。昭襄王并非不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范雎在谋取自己利益时仍然考虑到了秦昭襄王的利益,避免白起功高震主。正是如此,昭襄王一直将范雎看作知己,他替范雎杀魏齐、范雎推荐的人犯错也没有进行追究。而白起在自己利益损害后选择消极抵抗,数次对抗王命,面对秦国巨大的损失不但没有感到不安,反而出言不逊,最终只能抱憾自杀而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