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个职业有很大的危险性,肩负着报道真相的责任,就注定要在披露阴暗面的同时被人记恨,清朝时期的著名记者林白水就是这样一位“胆大包天”的记者,他甚至写了对联专门讽刺愚昧腐朽的慈禧。
林白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记者,他曾说“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而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位居权力巅峰时间最长的女人,昏庸腐朽、心狠手辣、专横残暴名声极大。然而,面对林白水极尽刻薄的“人身攻击,”居然没有太大的反应,这是极其反常的。
1904年月,日俄为争夺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交战,“库储一空如洗、无米何能为炊”的清廷在英美等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局外中立。”两个国家交战,战场却是中国,如此荒唐之事,真是千古奇闻。
可就在这时,清廷毫不理睬社会上的舆论,耗巨资为慈禧太后70岁生日筹办“万寿庆典”。面对此情,当时候担任《中国白话报》主笔的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此联可谓字字辛辣,无不拍案,一时广为传诵。
按照慈禧的风格和清王朝的作风,写下这样的署名文字,无疑只有死路一条。但林白水不但没有被杀,反而什么事也没有。着实的奇怪。笔者试着分析,得出以下几种可能。
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慈禧太后老佛爷可能完全就没有看到这份报纸,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对联的存在。那时候70岁的老太太周边,并没有几个真正的谏臣,再加上慈禧平时好杀人的习惯,没几个愿意去担风险让慈禧知道此事。
而且那个时候,清朝的官场已经腐败的非常厉害了。有腐败就有造假。林白水的对联尽管在这个时候传的非常的广。但是,当时候林白水的名气已经非常的大了。没有那一个当官的愿意得罪这样的著名报人,除非他嫌自己的日子过的太安逸。
此外,那个时候清政府要亡的留言已经四起,准备明哲保身的官吏们,唯一做的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每个官员入朝,全是灶王爷的办法,“上天言好事”依照搞定。满朝文武黑压压地跪成一片、齐喊“为太后请安”的时候,陶醉于70大寿喜悦之中的慈禧怎么会有精力顾及其他。哪怕是,有这样的东西进入了宫内,能被慈禧看见也非常的不容易。就这样,整个华夏人都知道的对联唯独她成了局外人。
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都不怎么相信的理由,但是确实有可能出现。慈禧有可能是显示自己宽容大度爱惜人才的帝王“博大胸襟,”,效仿武则天之于骆宾王的做法以显示自己的开明大度。慈禧作为一个才女,并掌握帝国的最高圈里,不可能不对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强人吕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进行地研究和总结,也不可能没读过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既然武则天可以容忍对她进行百般侮辱肆意诽谤的文字,自己为何还容不下区区一幅如实反映实际的对联?既然武则天可以对污蔑其“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泊乎晚节,秽乱春宫……豺狼成性,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鸠母……”的人委以重任,相对而言还算比较客气的林白水不过尔尔,饶了也没什么?何况,都已经是清朝朝不保夕的时候了,再玩“清风不识字何必论翻书”的文字狱早已很没意思了。既然如此了,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太太,饶恕一个人也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和一年前慈禧杀沈荩有关。1903年,报人沈荩因在报纸上揭露《中俄密约》,引发了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强烈反对而被逮捕,并被判斩立决。后奉慈禧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骨已如粉、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此事不仅激起了国内各界民众的义愤和反对声,还引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反弹,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杖毙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皇太后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装出了鳄鱼流泪般的‘仁慈’和‘悔意’”。看见当时候,慈禧是多么的难堪。一年之后,林白水在当时的影响力,远在沈荩之上,因此慈禧既有可能忌惮于舆论压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过了林白水。
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作为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慈禧经历了吕后、武则天们所未曾遇到过的太多内忧外患。对于这个老太太的评价,或许要比盖棺论定的简单说法说法复杂的多。
而一代报人林白水在22年,也就是中华民国时期,倒在了军阀的枪下。“林白水被宪兵拉到天桥连话来不及说一句,就被一枪打中后脑。”就是同一个地方,在不足百日之前,京报社长兼主笔,近代著名报人邵飘萍亦在此饮弹身亡。“此二人一去,很让人有‘广陵散绝矣’之叹。”当时有不少报纸以“萍水相逢”来报道两人的先后被害。他们的经历也为新闻的尺度,新闻自由的界限,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疑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