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因为根本就烧不干净,渗入到土里的鸦片就会被吸食鸦片者挖出来,这样就达不到销烟的目的了。
如果大家细读一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大家就会发现他不但爱国,更是一个聪明睿智之人。
1838年3月10日,林则徐奉命到广东销烟。
当时的情况是,除了以林则徐为首等少数官员之外,清朝当时大多数官员都是不赞成销烟的。特别是在鸦片中转的广东地区,当地官员与西方来的鸦片贩子有着极深的利益关系,所以都不支持林则徐销烟。
在林则徐之前,清朝也派了很多人到广东销烟,但都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朝廷就草草了事。他们为什么这么干,还不是因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林则徐到广东之后,当地官员和鸦片贩子也都以为林则徐跟以往的官员是一样的,所以就派人给他送去大量钱财。但林则徐根本就不收,还限定三日内交出鸦片,不然就由官府没收鸦片,鸦片贩子也要被处死。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销烟的决心,他还放出话去:“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尽管林则徐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只要交出鸦片就不追求罪责了,但是根本就没人搭理他。
但问题是,林则徐不熟悉广东的情况,所以他无从下手,他只知道连衙门里的小卒跟鸦片利益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工作根本据没法开展,而且他还处于被监视中,所以情况对他十分不利。
既然大家都不交出鸦片,官员们也不可信,所以林则徐就决定放大招了。
林则徐联系广东三家最大的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和羊城书院,让这几个书院的六百余名学子参加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四条:一,鸦片集散地和经营者名单;二,鸦片零销商名单;三,过去禁烟的弊病有哪些;四,征求好的禁烟办法。
林则徐为什么找学子来做问卷调查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们都支持林则徐禁烟,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当地人,对广东的鸦片售卖情况也很了解,也对销烟的办法有着自己的见解。
林则徐这一招很奏效,最后掌握了几乎所有烟商和参与官商勾结官员的名单,这下子他底气就充足多了。
林则徐发现,在烟商之中,以英国为最,所以他将英国人定为首要目标。为了不引起国际纷争,林则徐还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份信,讲述了鸦片的危害,委婉指责英国贩卖鸦片,还说自己准备禁烟了,如果英国不停止贩烟,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维多利亚根本就没回信,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林则徐已经通知英国了,这就够了。
在掌握所有情况之后,林则徐开始对烟商下手,要他们交出鸦片。烟商们起初认为只要交出一点敷衍一下就行了,但林则徐可不干,他派人包围了十三行,收缴了仓库里的所有鸦片,还扣押了350名烟商。
英国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听说十三行被包围了,便火急火燎地乘船到广州,对林则徐进行威逼利诱,结果惹怒了林则徐,下令断了十三行的饮食和用水。义律最后没办法,便同意以交出船上的鸦片为条件,将十三行的英国烟商给交换出来。
在捣毁了鸦片的来源之后,林则徐开始在整个广东开展禁烟运动,将鸦片馆关闭,收缴所有鸦片和烟枪,还将贪污的官员们给抓了,将他们掌握的鸦片也给没收了。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广东绝大部分鸦片都给没收了。到5月23日,林则徐一共收缴了19187箱和2119袋,共计2376254斤鸦片!
鸦片收上来之后,就开始考虑怎么处理了。按照朝廷惯例,赃物都要上交朝廷,但鸦片的数量太多,总价值太大,林则徐担心有人掉包,便上书道光帝请求就地销毁鸦片,得到了道光帝的同意。
林则徐将鸦片全部集中到虎门,就开始思考哪种销烟办法最好。当时最流行的销烟办法就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也就是用桐油浇在鸦片上,然后一把火烧掉。
这个办法虽然经济实惠,但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鸦片数量太多,堆积在一起很难完全烧毁,而且底部的鸦片在遇到高温融化后会渗入土壤中,等大火过后,还是可以从土中挖出鸦片来,大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二三。
那时候广东的瘾君子很多,保不齐有人会在销烟之后再去挖鸦片,所以这个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要销烟就得一丁点也不留下来。
林则徐结合学子们提出的销烟办法,在经过自己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海水浸化法”。
在想到这个办法之后,林则徐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林则徐的意思是,让鸦片进入大海,这样就没人可以再钻空子了。但是具体到实施的时候,林则徐还是很谨慎的,他决定先销毁鸦片,再将其放入大洋,这就是海水浸化法的总体原则。
不久之后,林则徐就开始为销烟做准备了,他亲自在海边挑选了一个地方,让人挖了两个池子,池子底部全部铺上整齐的石块。为了防止鸦片渗出,林则徐又让人在池子的四州钉上木板子,只留一个小口子挖一条沟连接大海,将海水进入池子中。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林则徐于6月3日开始销烟,他让人将池子灌满水,又让人将每一大块鸦片切成四小块之后投入池子中,让鸦片先在海水中浸泡半天,再将大量石灰倒入池子中,然后让人拿着竹竿子不停搅拌,让鸦片完全融入海水之中方才停止。
等到退潮的时候,将沟渠打开,将鸦片和海水的混合物倒灌入大海,再让人用清水将池子彻底清洗一遍,不留半点鸦片的成分在池子里。
只花了一天时间,237万余斤鸦片就灰飞烟灭了,这要是用火烧,不烧个十天半个月怕是烧不完的,而且还烧不干净。
据记载,在虎门销烟当天,林则徐大造声势,广东全部高级官员都到场,还请来各国在上海的商贩代表,领事,官员和传教士来观摩,还有大量记者在现场采访。
那一天虎门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销烟现场更是人头攒动,纷纷议论着清朝是否真的决心销烟,也在怀疑林则徐的销烟办法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大家在观看完毕之后,纷纷说林则徐是个聪明人,开创了一种新的销烟办法。
还有个叫做裨治文的美国传教士,他因为销烟时不在现场,不要相信林则徐真的有办法将鸦片完全消除,所以决定在第二天到销烟现场考察。
林则徐得知此事之后,便安排一个人陪同裨治文,现场给他讲解整个销烟过程。裨治文在提出了很多关于细节的问题,并且实地反复考察之后得出结论,林则徐的销烟办法是有效且彻底的。
由于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裨治文事后夸赞了他,还脱下帽子对他鞠躬行礼,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一见的。后来裨治文又在《中国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写有一段很深刻的话: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毁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这句话其实在说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肯定林则徐高超的销烟办法,第二件事是在赞扬林则徐的忠诚心。
裨治文为什么要赞扬林则徐的忠诚呢?其实裨治文深知当时清朝满朝皆腐朽,唯有林则徐一腔热血,真把销烟当一件大事去做,就有点众人皆醉林则徐独醒的感觉,这一点是让裨治文觉得十分难得的。
可能有人要说了,林则徐禁烟不是道光帝让他去的吗?不提道光帝还好,一提就让人来气。
因为道光帝就是个不坚定分子,事前叫嚣着要禁鸦片,可事后翻脸不认人,在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之时,却让林则徐做了替罪羊,到头来林则徐是里外不讨好,成为一个孤胆英雄!
虎门销烟成功之后,林则徐写了个奏折给道光帝,通报了战果。道光帝看完奏折后那叫一个兴奋啊,大叫着说,可称大快人心事!
不久之后林则徐过55生日,道光帝还亲自写了“福”和“寿”二字,派人送到广州去给林则徐。林则徐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了清朝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然而好景不长,到1840年的时候,形势开始急转直下,英国派遣军舰封锁了珠江口,并开始对广州进行炮击。
道光帝得知此事之后,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派遣直隶总督琦善去议和,又派遣两江总督爱新觉罗·伊里布去询问应该国人为何攻打广州,是因为虎门销烟呢,还是因为切断了和英国的贸易,并向英国人委婉表达了惩处林则徐的想法。
道光帝有意议和的消息传出,大臣们便揣测到林则徐势必会被拿去安抚英国人,所以各种弹劾林则徐的奏章开始出现在道光帝的面前。
林则徐也知道道光帝的意思,于是上书说销烟和抗英都是正确的,但却被道光帝指责胡说八道。看看,这就是一国之皇帝,林则徐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却被软弱无能的道光帝给拆台了。
不久之后,道光帝便下了一道圣旨,将林则徐革职,降为四品卿衔,接受钦差大臣琦善的询问。此时道光帝还在观望英国人态度,所以他只是先打压了一下林则徐。
后来,由于奕山在跟英国军队作战的时候打了败仗,林则徐被调取接替他与英国人继续作战,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奕山丢了面子,便开始打击报复林则徐,说英国人恨之入骨的只有她一人而已。道光帝看到了奕山的弹劾奏折,觉得希望就在眼前,于是革去了林则徐的官职,将其发配到新疆伊犁军中效力,以此来取悦英国人,从而谋求议和。
但是英国人却觉得,林则徐这一顽固的抗英分子终于走了,可以大干一场了,于是加大进攻力度,最终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清朝道歉割地赔款,香港自此落入到英国人怀中。
至于说林则徐,他销烟,抗英皆有功,却被以道光帝为首的投降派打击,这位民族英雄不得不抛家弃子去到新疆,而清朝也并没有因为处理了林则徐而免遭英国人的进攻。
英国攻打清朝的鸦片战争其实是有预谋的,也是必然的,虎门销烟只是个导火索而已,林则徐何错之有?
但林则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怨声载道,反而是忧国忧民,还在去新疆的路上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激励诗句,真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道光帝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愧对林则徐,所以在1845年的时候将其召回京城,重新任命他以官职,林则徐便又为清朝服务了五年,直到1850年66岁的时候去世,死后被清廷定谥号为“文忠”,入名臣祠,享千万人祭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