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宋朝的治国思想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孙子 谋攻篇》中对于武将有一个深刻的刻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详细刻画了武将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因为武将和他们所从事的军事活动对一个国家的存亡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左传》所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自春秋到唐朝这一漫长的时间里,武将一直和文臣并列,成为封建王朝的两大统治支柱。
然而在北宋时期,武将的地位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采取压制和制衡武将的措施,另一方面提高文臣士大夫的地位,让这些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制将帅,而且君主重视儒家道德思想文化的发展,意图采用儒家忠君的思想来麻醉人民,以求长治久安。但是对于武将的排挤和打击也造就了宋朝军事能力的薄弱以至于最终的灭亡。
重文轻武思想的由来
从中唐到宋朝建立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思想理念发生了转变,人们崇拜军事力量,这使得武将称雄。这一局面促使皇帝权威的下降,也使得文臣集团受到武将的控制,国家政治由武将和他所掌握的兵力大小所决定。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河北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割据一方,他们虽然从属于大唐天子,但是实际上处于听调不听宣的状态。河北三镇的武将冲击了君主的独裁权力,但并没有造成君主对于武将的恐惧,而武将跋扈的苗头却已经出现了。
在公元880年黄巢举行起义,这场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藩镇体系,使得唐王朝的各个地方藩镇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唐朝中央已经无力维持对于地方的统治,以藩镇武将为首的势力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扩大势力范围,以军事力量决定王朝的存续,这也是五代时期的基本状况。
在这种态势下,君主受命于天的观念被武将的军事力量强弱所取代,后晋大将安重荣曾经说过一句话:“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正是这种态势下。大部分世人投身军旅,希望建功立业。《帝学》记载:“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尚武,不暇尚学。”。
在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之后,武将跋扈的现象依旧常有发生:
王彦升担任京城巡检,属于一个中级军官,他借巡检之名,半夜拜访宰相王溥,索取贿赂。大将侯章在与官员谈话时,他直言:“我粗人,以战斗取富貴”。赵匡胤的心腹将领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在宋朝初年,武将的心态并没有发生改变,作为皇帝的宋太祖不得不忧心自己的帝位是否稳固,于是他采纳了赵普的意见,对于武将执行一定的压制措施,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而且宋太祖也实行了另一个举措那就是提升文臣的地位,扭转五代以来文臣受制于武将的尴尬处境:
重用文臣。在中央朝廷,宋太祖曾经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陆续让赵普、薛居正、卢多逊等文臣担任宰相,而且重要事项都是由皇帝和宰相商定,这使得武将丧失了决策权。在地方上,宋太祖还派遣一部分文臣担任知州,通判,以此制衡武将在地方总览大权的局面。尊崇文人。宋太祖登基后就亲自率领群臣拜谒国子监的文庙,并且下令扩建孔子祠堂。而后重视科举制度,先是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开创了特奏名,重新设定殿试制度,以收取天下士人之心。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虽然有意提升文臣士大夫的权利和地位,但并不是把文臣士大夫居于武将之上,而是想要刻意削弱武将的势力,维护宋朝的统治,实现文武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在宋太祖时期,文臣或者武将并没有出现一方独大的情况,双方的势力是旗鼓相当的。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宋太宗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者,宋太宗在继承皇位后公布第一条诏令就是:
风化之本,孝弟为先,或不顺父兄、异居别籍者,御史台及所在纠察之。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咨尔臣庶,宜体朕心。
诏令中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基本可以看作宋太宗行政目的的指南。
宋太祖留下的是相互制衡的官僚体系,但是宋太宗在这基础上创造出了“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并以此作为手段打击武将势力。不过这也和宋太宗本人的经历有关系,宋太宗的皇位并不是通过正常手段谋取的,而是在宋太祖病重时期乘乱夺取的,由此产生了皇位的合法性危机。
宋太宗曾经试图通过北伐异族契丹确定自己的合法性,增加自己的威望。很可惜的是公元979年的北伐战争和公元986年的北伐战争都以惨败告终,军事上的惨败迫使宋太宗转变思路,他采取压制武将的措施,转移自身的矛盾,同时控制异己分子,防止自己的统治生变。
宋太宗在打压武将方面十分用力:
不给予高级将领战斗时的指挥权。宋太宗在宋军出战前都会授予高级将领一些监军和作战阵图,作为前线指挥官的武将只能够按照宋太宗的阵图摆阵,同时这些军事将领都要受到宋太宗派遣的监军监督,宋军两次北伐战争都是宋太宗试图控制高级军事将领导致的军事惨败。设置压制武将的种种制度。宋太宗升迁军官考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能服从命令和制度,武勇反而处于次等地位,也就是说遵守制度的庸官更容易升迁,这也成为宋朝的祖宗家法。此外宋太宗还降低武将的地位,在待遇上武臣不能够和文臣相比,王禹偁曾经上奏说:文人有一句话被采纳就赏赐千万,武将军士有战功却赏赐稀薄。同时宋太宗大举推行重文的政策,以此倡导文治:
科举考试。宋太宗时期是宋朝科举考试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过8场科举考试,其中录取进士1487人,总共录取人数为6125人,平均每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86人。而宋太祖时期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总共才188人。而且宋太宗还加快这些进士的晋升速度,宋太宗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巩固统治。树立“崇文”的观念。宋太宗先是把皇宫之中的讲武殿改为崇文殿,随后迁徙和重建了三馆即昭文馆、集贤馆,史观。赐名为“崇文院”。宋太宗在位期间三次带领群臣拜谒文宣王庙,以表示对于孔子的尊崇,但是祭祀良将的武成王庙宋太宗没有一次拜谒。
所以在宋太宗的推动下,文人集团取得政治上的全面胜利,武将的地位则是急速下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曹彬,曹彬作为宋朝的开国第一武将,官居枢密使,这样的武臣遇到士大夫的车驾时居然要避让,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文人集团的政治地位有多高。
正是在宋太宗时期,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建立了起来,并且成为宋朝历代皇帝遵守的“祖宗家法”,在这种政治理念的指导下,宋朝对于武将执行打压政策,降低武将的政治地位,抑制武将的精神状态,并且反对边境战争以免武将有用武之地。至此宋朝重文轻武的方略完全建立。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立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立是在宋真宗时期完成的,宋真宗在登基的诏书中就说过: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宋真宗明确表示将继承宋太宗的遗志,继续完成重文轻武的政策,将宋朝转换为文人集团通统治的国家。
这里面主要是两个因素促使重文轻武政策的落实:
1.宋真宗本人对于军事和武将的轻视
宋真宗作为天平天子,自幼接受的就是儒家教育,没有任何军事经验,所以宋真宗基本上就是延续父亲宋太宗的那一套做法,重文轻武,而且他本人对于武将也十分轻视。尤其是宋真宗在澶渊之盟中花费岁币买和之后,对于武将的作用更是嗤之以鼻。
在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澶州,殿前都指挥高琼支持寇准的意见让宋真宗前往澶州北城,按照惯例,身为武臣的高琼对于国家大事不能发表意见,此时高琼发表意见就遭到大臣冯拯的呵斥,高琼愤怒之下说道:“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敌骑耶?”,事后高琼遭到宋真宗警告,不许他对文臣无礼。
在1008年,宋真宗和宰相冯拯谈论起对辽战争,当时有一部分武将建议宋真宗趁着辽朝疲惫的时机进攻辽朝。宋真宗就说了这样一番话:武臣无事之际,喜谈策略,及其赴敌,罕能成功。好勇无谋,盖其常耳。在宋真宗看来武将好大喜功,而且有挑起边事的嫌疑,所以他对于武将十分不满。
2.科举文人的崛起压制武将
在宋太宗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培养大批官僚进入宋朝的官场,并且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士大夫集团,在宋真宗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延续宋太宗时期的特点,扩大录取进士的人数。宋真宗一朝录取的进士有1760人,比宋太宗时期还多。这也促进了科举士大夫的势力扩大。
宋朝时期门阀士族消亡,累世公卿的士族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士大夫只能紧紧依附于皇权才能才能够享有富贵,这促使皇权和士大夫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宋太宗到宋真宗时期延续的重文轻武政策,文臣士大夫一直支持,而且重文轻武也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权力和利益都得到的保证。
所以在宋真宗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权力的文臣都会对武将采取压制态度,对于皇帝执行的重文轻武策略给予支持和配合,这使得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在宋朝得到了确立。而且在宋真宗一朝,很多文臣反对战争就是他们认为武将开边就有军事割据的隐患。
在宋真宗推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落实之后,宋朝的历史开始走向了真正的文官制度,整个国家的重要官职几乎全部都是文臣,中央的宰相、大臣,地方的转运使、知州都是由文臣担任。在军事上更是如此,宋朝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枢密院的长官,在外出征的大军和边防军队的主帅都是由文臣来担任,而武将只能成为副职或者部将,即武将成为文臣的附庸。
这使得武勇之人在宋朝难以立足,武将马知节在枢密院做事期间,向宋真宗提建议,宋真宗通常都不听从,而且还受到文臣王钦若等人的排挤。将领石普建议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反对宋真宗大搞祥瑞事件,遭到了流放。而且在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和文臣们自认为能够通过金钱赎买得到和平,把赔款求和作为消弭边患的良药,更加认为武将集团毫无作用。
宋真宗时代“重文轻武”从统治者的权术演变为一种社会风气,在朝廷的官僚体系中武将成为文官系统的陪衬,在社会风气中军人成为贱籍,整个国家形成偃武修文的态势,而后续的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乃至南宋都继承了宋真宗时代的政策,并把它奉为祖宗家法,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
结语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实行过程中,文臣的地位是逐步上升的,从宋太祖时期的文武并重到宋太宗时期的轻度重文轻武,最后是宋真宗时期完全确立重文轻武。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文臣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得到皇帝不断的强化,而武臣则是被一直打压,最后成为朝廷的一个附庸势力。另一方面重文轻武也从皇帝的治国策略变为全体社会的共识。
重文轻武的影响也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一面是宋朝国家体系在重文轻武的策略实施中变得异常稳定,几乎没有出现危急国家的内乱,而且善待文臣士大夫使得宋朝的文化十分发达,文学创造到达历史新水平。坏的一面是武将的精神面貌颓废,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使得宋朝不断饱受外部打击,直到最后灭亡。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下,整个国家像是一个泡泡,看上去五彩斑斓,只要轻轻一戳就会破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