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世界史 二战时期苏德之间的战争,为何德军一直没能战胜苏联?

二战时期苏德之间的战争,为何德军一直没能战胜苏联?

说到二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论及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就必须明白一点苏德战争的本质是现代化的工业战争,谁的工业能够制造更多质量精良的武器,装备更多的士兵,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苏德战争从1942年1月20日莫斯科战役击败德军的进攻之后,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就转化为工业化时代的消耗战。

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前期无往不利,原因就在于德军的闪电战战术的成功.而闪电战就是利用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在敌国完成战争总动员之前摧毁敌军的抵抗,让敌国无法完成战争总动员,以此迫使敌国的政权屈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德国依靠闪电战快速击败法国,迫使法国向德国屈服。如果真的让法国和德国像一战一样来一场全国战争总动员体制下的消耗战,德国虽然能够吃下法国,但是自身损失绝对不小。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之前也是寄希望于闪电战的巨大威力能够快速突入莫斯科,干翻斯大林。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于苏联的打击,由于德军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军深入苏联境内850—1200公里,占领苏联国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的面积,苏联沦陷区人民约有7450万,苏军损失高达380万人,德军势头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但是很可惜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的攻势被苏联红军防御住了,闪电战完全破产,此后苏联和德国展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消耗战。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在1942年苏德战争的关键时刻,在工业实力的比拼中,德国是要强于苏联。

首先德国的工人数量高于苏联工人的数量。我们要清楚高素质工人是制造武器装备的重要力量,没有他们,军事武器工厂就无法运转。

在德国本土从事工业的德国有837万,外国人有140万,总计977万。此外德国还有大量的“盟友”和占领国,这些国家的工业人口一直为德国的工业服务,比如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工业人口,这些人都被纳入德国的军工生产体系,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相比较而言苏联的工业人口就比较逊色,在1942年苏联控制下的人口只剩下1.3亿人,其中工业人口只有720万,仅仅相当于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66%。但是这些工业人口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弱妇孺,因为大量的男性苏联公民都被征发为士兵前往前线作战,而且苏联的精华之地东欧地区被德国占领,也使得苏联不能够征发足够的人口用于工业生产。

其次苏联的资源也落后于德国。在工业化战争时代,矿产资源就是各类武器装备的来源,矿产资源中的煤和石油就是战争运转的“血液”,没有煤和石油,战争就无法持续。

德国自身就是产煤大国。按照《1997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1996年德国烟煤和无烟煤可采储量为240亿吨,褐煤可采储量为433亿吨,总可采储量为673亿吨,占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的6.5%,1990年探明可采储量800.7亿吨,其中硬煤239.2亿吨,褐煤561.5亿吨。其中鲁尔区作为德国的工业心脏,露天煤矿丰富,还有大量的无烟煤。1942年德国本土生产了2.58亿吨的煤炭。此外德国从大量的欧洲盟国和占领国掠夺了大约1.628亿吨的煤炭,而苏联只要7550万吨煤炭。

德国的劣势就在于石油,德国其实很早就搞出了人造石油,1927年,德国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但是用煤炭液化搞出的人造石油,也只有560万吨,德国当时的石油依靠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在1941年提供了270万吨石油,在1942年只提供了210万吨石油,而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在1942年依旧产出2200万吨石油,这也是苏联仅有不多的优势。

最后是粮食比拼,苏联还是比不过德国,要知道国民和士兵都是人,全部需要吃饭,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补充,士兵不能饿着肚子只靠精神作战,那么国家的溃亡就近在咫尺。

苏联看似很大,实际上只有乌克兰平原才算的是苏联农业的精华之地,高加索地区和哈萨克、中亚地区都属于排在后面的粮食产地。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该平原有大面积的黑土地分布,是世界三大主要黑土分布区,占世界黑土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沙俄时代,乌克兰号称“欧洲的面包篮子”,很可惜这块土地在1941年到1942年时期被德国占领。这使得苏联的粮食产量急剧下滑,农业产值仅为1940年的38%。为了应对德军的进攻,苏联在全国实行粮食供给制度,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更是凄惨你,在1942年从事重体力的农民只能在劳动日获得粮食800克,土豆200到400克,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苏联还陷入了饥荒。

德国人民显然幸福得多,纳粹作为民选政府,希特勒特别注重德国人的生活水平,由于苏德战争消耗,粮食减少是必须,但是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德国平民在1941年到1944年平均每天摄入2450到2700大卡的能量,基本上比现代社会普通人的摄入的能量都高。要知道德国本身的农业并不发达,那么德国靠什么手段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对于占领国和“盟友”的掠夺,比如法国为德国每年“愉快”地提供了75万吨小麦,总量为900万吨的谷物。还有什么牛奶、葡萄酒、肉类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劣势下苏联是如何翻盘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工人加班。苏联在1941年就制定了《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随后又制定了《追究军工企业职工旷工责任》,到了1942年苏联规定的标准工时是14个小时,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了150万个劳动日,无数苏联妇女和儿童饿着肚子在生产线日夜颠倒为苏联生产武器,与此同时1942年德国大部分军工厂还在执行一班制。

这种工人生产的差距反映武器装备上最为明显,在坦克的生产上,1941年到1942年,苏联生产了312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国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产了1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火炮的生产上,德国和苏联差距也很明显,苏联在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大约40万门火炮,而德国只生产了103763门火炮。在飞机的生产上,苏联在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34058架飞机,德国在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产了25730架飞机。

正是苏联生产出远超德国的武器装备才使得苏德战争胜利的天平倒向苏联,无论德国的后期战术如何优秀、指挥官如何出色,德军战斗力有多强,都无法消灭苏联无穷无尽的有生力量,在苏德战争期间,苏军阵亡及失踪人员高达1194.413万人,被俘560万,因伤致残500万,但是苏联依旧没有倒下,德国人心中的恐惧可想而知,可以说在1942年苏德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当然现代西方的英美最喜欢说苏联惨无人道,极权横行,让广大的工人饿着肚子为前线的士兵提供武器装备,这是因为苏联灭亡了,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跳的十分欢,但是仅仅只靠强迫加班真的可行吗?如果强迫加班有效,那么现在最富裕的人群应该出现在东亚,比如日本和韩国。没有一种精神驱动,这种加班也是无效的。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苏联人民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没有军工工厂里的老弱妇孺工人靠着爱国热情强撑,饿着肚子昼夜生产武器,没有前线红军靠着保家卫国的精神拼死抵抗,苏联早就在1941年竖起白旗,像法国一样投降德国了。所以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成果

另外要强调一点,德军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现在的互联网的某些人夸大了二战德国的实力。

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开始到1941年8月底9月初,德军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战果,但是德军的损失也十分惊人。8月31日德国陆军伤亡409698人,被打死87489人。但是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损失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虽然德军的后备陆军拥有124万人,但是后备陆军中的57万人被德国国内地方军区占有,20万人给了空军和海军,还有15万人因为各种因素不适合打仗,这使得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前线部队只得到了32万人的补助,在苏德开战前期有20万人的后备军已经补充了部队,到了秋季德军基本没有后备兵源,这使得部队缺额严重,在冬季未到来之前德军的行军已经到达极限。

德国混乱的后勤也使得德军进攻出现迟缓。德国的军用和民用的铁路、水路运输由国防军统帅部运输总监盖尔克将军负责,但是陆军战区的汽车运输指挥权和运输陆军物资的责任都由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瓦格纳将军管理,而且前线物资的运输需要经过波兰,盖尔克还要和波兰总督弗兰克协商运输物资。这就是德国和苏联开战时的德国后勤体系,可以说二战德国混乱的官僚体制使得德军的后勤极为混乱,这使得德军根本不可能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另外铁路运输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苏德两个国家的铁轨轨距不一样。苏联的铁路轨距是1.524米,而德国是1.435米属于世界通用的标准轨距,以至于德国铁路部门需要把苏联的宽轨改为窄轨,所以德军的运输还需要汽车,但是苏联糟糕的路面状况使得汽车损失严重,1941年年底只有25%的车辆还可以使用。所以实际上阻碍德国进军的是混乱的后勤,并非苏联的冬天,苏联的冬天则是加剧了这一进程。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原文内容是什么?
下一篇
4岁3个月宝宝身高体重标准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