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历史纪事 徐枋的绝笔为何让人感慨万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徐枋的绝笔为何让人感慨万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说到徐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甲戌年九月二十日巳刻,秦余山人俟斋遗属,付寡媳华氏,临危之笔。

这是清初明末遗民徐枋的绝笔。

文中的甲戌年是指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此时距离1644年崇祯帝自缢已经过去50年,距离1662年永历帝被杀已经过去32年,距离1683年最后一个奉明朝正朔的政权明郑灭亡已经过去11年。

文中的俟斋、秦余山人是徐枋的号,号也就是中国古代人在名、字之外的自称。

写下绝笔的时候,徐枋已经73岁,他的家族亲属已经消亡殆尽,只有儿媳华氏和年仅四岁的孙子徐夏官陪伴在身边,在徐枋去世后,华氏和徐夏官在之后也相继去世,徐枋的直系血脉断绝。

国变

徐枋本人出生于明朝的官僚世家,徐氏家族从六世祖开始一直代代为官,徐枋的父亲进士出身,改庶吉士,升迁至右春坊右庶子。在明朝这是可以进入内阁的资历,他也参与复社的政治斗争。南明建立之后,徐汧被启用为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

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徐枋自幼和江南士人名流相交,其中很多人都是复社名流,比如郑敷教、陈子龙、朱集璜、杨廷枢等人,这些都是徐的朋友,也是徐枋的长辈和老师。江南的学术环境也使得徐枋成长很快,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21岁的徐枋便已经在乡试中中举,可以说大好前途就在眼前。

但是此时的明王朝却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北方的天灾和人祸使得大批农民走向推翻明王朝统治的道路,李自成在1642年已经发展壮大,而关外的满清对于中原垂涎欲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邀请下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取北京,同年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公元1645年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的首府南京被清军攻占后,苏州、常州相继陷落。

这对于明朝的高级官员来说是双重打击。1644年崇祯自缢,很多名节自励的官员已经自杀殉国,徐并未选择自杀反而加入弘光政权,自然是希望国家中兴。但1645年弘光政权被击败,明朝的政权再度覆灭。作为高级官僚徐不能为国家效力拯救国家,反而看到国家灭亡,自然心生痛苦,加之自己的儒家名节思想,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徐汧选择在六月十二日在苏州虎丘新塘桥投水自尽,为明朝殉节。

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记载徐汧自杀时的情形,这是一名儒家信徒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也是一名高级官员为灭亡的国家献身:

勿斋太史当先帝之变,已义不欲生,避迹虎丘之长荡。一泓秋水,朝夕徘徊。乙酉六月十二日,有剃发之令,默无一言。是晚月明如昼,以酒犒诸从,躬倚船舷,对月独坐,突跃入水中,人不及救。”

按照当时的惯例,很多官员都会举家自杀,但是徐汧却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他怜悯自己的24岁的儿子。当时的徐枋还在生病当中,惊闻噩耗一度想要追随父亲投水自尽,但是徐临终前遗命徐枋:

“吾固不可以不死,若即长为农夫以没世,亦可无憾”

这道遗命说了三点:徐汧自杀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他要自己的儿子徐枋活下去,同时让徐枋选择以农夫的方式生活一辈子。

很多人也许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农民不是挺好的吗?实际上没有理解徐汧真实含义。徐枋此时已经是举人身份,徐氏家族在江南也是士族家庭,这正是清朝统治者十分需要拉拢的对象。要知道清朝初年由于官员缺失,十分需要人才,甚至派人强行扣押隐逸的明朝士人为官,徐枋本人是可以被清朝征召为官,并且为满清效力拉拢江南的士人。不希望儿子为满清效力,于是要求徐枋做一个农夫和满清政权隔离开。

但是对于徐枋来说,这又是一种苦难。因为科举制度下的士人家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士人是国家的寄养知识分子,通过当官为国家效力从而拿去俸禄生存,本身是没有生存技能的,徐枋作为士人,他的前半生是通过读书考取科举来做官作为事业,他本人也不会种田,徐枋不做官这意味着他此后的人生必定贫寒和困苦,但是如何做一个农民将是此后近五十年徐枋的要实现的目标。

父辈抗清的失败

徐汧去世前不久,满清下达剃发令,剃发一般人都知道,也就是把头发剃成金钱鼠尾辫。剃头发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已经稀松平常,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件大事。很多人喜欢用汉族的习俗来说明满清统治者的蛮横,但是在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作为发达文明的汉人虽然在军事败于满清,但是在自我认知范围中依旧是以文明人和优等民族自居,把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代表的满族统治者视作关外的野人部落,所以在汉人看来汉人自身的生活习惯自然是文明生活的一种方式。顺治帝和多尔衮对汉人的心理状态十分清楚,于是强行推行剃发令,让金钱鼠尾辫成为征服者的象征,消除汉人的自尊,让每一个汉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就知道自己是亡国奴,这种象征性的羞辱感自然激起了汉人的反抗。于是发生了江阴八十一天,嘉定三屠等等。

而徐枋的长辈们正是在这种反清起义中相继去世:

与徐枋的父亲徐相交的杨廷枢,也是徐枋的同乡长辈。1645年起,杨廷枢投身反清斗争,因为被人泄露消息,在外躲避后继续斗争,此后当地士绅出走,杨廷枢留下为抗清义军筹粮未走,1647年参与清朝提督吴胜兆据松江府抗清的行动,吴胜兆因为事败被杀,杨廷枢被清军逮捕杀害。死后被门生安葬。忘年交也是长辈的陈子龙。陈子龙在弘光政权灭亡后多次组织义军举行反清起义,而且坚持不剃发,1647年陈子龙参与吴胜兆起义,此后被清军收捕,被押送前往南京的途中,陈子龙跳水自杀,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授业恩师朱集璜,朱集璜在昆山县参与抵抗清军南下的守城行动失败,之后投水自尽。《明季南略》记载,朱集璜被清军逮捕杀害。而徐枋本人也遭受了剃发的羞辱,在父亲去世后的大概四个月,当时为了躲避剃发的徐枋藏在松陵,结果被清军抓捕,在大堂上徐枋拒绝下跪,结果被清军把头发剪去。对于士人徐枋而言,无异于奇耻大辱,很多士人都是忍受不了这种屈辱而自杀,当时徐枋却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牢记父亲的遗命:活着。

另一方面父辈的抗清精神也很好激励了年轻的徐枋,他在此后也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他曾经也参与明朝遗民的联动,试图秘密举行抗清行动,一方面是四处搬家,这里固然有其他生活原因,当时也有反清复明的原因的秘密联络有关系。

1646年到1648年,徐枋在父亲徐汧墓前结庐居住,取名“居易堂”。1659年前往积翠山寺1660年前往邓尉山1661年来到梁溪常泰山1662年在灵岩寺住持弘储的帮助下定居天平山上沙村而弘储和尚支持反清复明的行动,徐枋作为弘储的“布衣弟子”在暗地里四处联络明朝遗民,当时有大量的明朝遗民举行集会。而且徐枋与自己的姐夫吴祖锡联系密切,吴祖锡曾经效力于永历和鲁监国,又在郑成功、张煌言手下做事,徐枋和吴祖锡联系很显然是为了反清复明之事。但是反清复明的行为由于清朝稳固统治而逐渐消散,于是做一个遗民成为徐枋的选择。

活着的痛苦

徐枋在做遗民的时候,困境来自于生活的贫苦。徐枋的家族本身由于是士族家庭,一般都会有田产,徐家也有六顷土地,不过是家族共有,徐枋一家可以从徐家集体所有的六顷田产获得一些田租生活。但在1661年,康熙帝为了制服江南反抗清朝的情绪,下令要求江南的田赋把十年以来的逃税全部交清,由此引发奏销、哭庙等案,徐枋由于是徐家主事的人,于是承担全部责任,选择逃亡,最终徐枋失去了全部的生活来源。

明朝的遗民在失去生活来源之后,各自发展了自己的谋生手段,黄宗羲办书院教书,巢鸣盛种制成小盒子出售,徐枋不会种田,维持温饱的手段是卖画,不过他的画他并不签名,因为他这种卖画并不是指望发家致富,而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卖画。

其实徐枋作为遗民在康熙朝之后在江南名声很重,很多人钦佩他的节气从而众筹出钱买徐枋的画作,另外也有很多有钱人都希望买徐枋签名的字画来显摆身份,所以徐枋想要靠卖画维持温饱其实很容易。但是他没有选择做一名画家生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徐枋才出卖画作维持生存,毕竟他一直遵守遗命活下去。生活的贫苦使得徐枋的家人先后离世,徐枋的四个儿子由于营养不良,长年挨饿导致身体损伤最终先后去世。唯一的女儿因为冬天缺乏保暖的衣服染上寒疾在3岁时去世。

徐枋本人也是不断染病:

1657年十一月初九日,徐枋突然身患重病,呕吐不止,不能进食,以至于到了十二月都没有排便,到了正月徐枋一度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想要立下遗嘱,最后还是在医生的治疗下生活了下来,不过徐枋由于身体损害已经两鬓斑白。1671年,徐枋身患血痢,病痛两个月才逐渐恢复。1673年八月徐枋大病一场,病了一个月以至于翻个身体都需要家人的帮忙。期间姐夫吴祖锡,最后又是大病,直到九月末才复原。1675年,在为另一名明朝遗民,也是同属“海内三遗民”的沈寿民做传时发病,最后还是恢复。其实徐枋想要荣华富贵也很简单,清朝对于明朝遗民的招抚并未停止,尤其是自称“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康熙,康熙曾经大肆招揽明朝遗民,在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1673年),十三年(1674年)先后三次收录遗民,不过大部分明朝遗民依旧不与清朝合作,最后康熙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搞出了博学鸿儒,不过依旧只有100多人参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到西安,想要见一下明朝遗民,可是李颙也只是让儿子带着两本自己写的书进献给康熙,并且推辞不见。

而作为清朝的儒学官员,一方面代替康熙招揽明朝遗民,另一方面作为儒家士人,他们也想见一见这些气节之士。徐枋作为“海内三遗民”,很多清朝官员对于徐枋十分钦佩,都想帮助徐枋或者慕名见上一面。

川湖总督蔡毓荣想帮助徐枋,但是不敢直接帮助,于是托人送上药材,但是被徐枋拒收。康熙朝的理学名臣汤斌担任江苏巡抚,汤斌十分仰慕徐枋,几次前往天平山上沙村,就是为了见徐枋一面,而且还是采取以平民的身份相见,但是徐枋依旧拒绝见面。江苏巡抚宋荦仰慕徐枋为人,在徐枋去世后想要出重金抚恤徐枋家人,依旧被华氏母子拒绝。作为遗民,徐枋靠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艰难得和世界做抗争,虽然苦难重重,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

去世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徐枋写下绝笔后去世,家族之中只有儿媳华氏,以及孙子徐夏官存活,好友杨震百以及外出未归的弟子潘耒作为托孤之人。由于徐氏家族因为1661年清朝清查税收的事情和徐枋闹翻,拒绝徐枋进入祖宗的墓地。儿媳华氏一方面拒绝了江苏巡抚宋荦的捐款,一方面想要卖掉草堂埋葬徐枋,但是被潘耒阻止。

潘耒自身为徐枋寻找葬费。而周茂藻也在遗民中为徐枋募捐,但是大家都很穷,都筹集不到经费,最后是徐枋的好友遗民戴易卖字得到了40多金,随后潘耒筹集了70多金,买下了一块地得以安葬徐枋,此后戴易再度卖字筹集30多金种植松柏,徐枋的葬礼才得以成型。

至于华氏和徐夏官在徐枋去世后困难重重,最终也相继去世。

徐枋的绝笔之所以让人感慨万千以至于潸然泪下,是因为徐枋的一生正是中国历史上气节的象征,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无数的士人,武将,王公贵族为了荣华富贵而丑态百出,诸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不惜充当汉奸,挥舞屠刀砍杀本族人民为满族统治者效力。但是却有一批士人为民族精神与满清统治者相抗争,他们目睹先进的文明地区被屠戮压迫,从而奋起与满清统治者相抗衡。徐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一个体现,这些儒家士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道理:什么叫操守。

作为一名明朝的“孤臣孽子”,反对“民族融合”的士人,徐枋的一生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在历史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操守和气节,以及名望。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5岁3个月宝宝身高体重标准
下一篇
蜀汉晚期为何人才少?是因为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吗?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