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经典的时刻,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大事件。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受幼主之命北上抵御北汉、契丹的联军,但行至陈桥时,将士们纷纷拥立他为皇帝,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
被''强行''拥戴为帝的他随即班师回京,靠着和京城守将的熟识,他直接进入了皇宫,颠覆了后周。
或许是从起事到进入京城登上皇位的过程过于简单,很多人都把赵匡胤称作上位难度最低的开国君主,认为他发动兵变没有遭到任何的阻碍。那么,后周在倾覆之际真的没有人站出来,没人愿意保卫后周的江山社稷吗?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复杂,而赵匡胤的称帝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只能说,支持赵匡胤者比不支持者占据了更大的优势。那么,为何面对后周的灭亡,几乎没人维护呢?
显德七年(960),被部下们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率领兵马返回后周首都开封,而当时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都和赵匡胤关系很好,他们乐于见到好友当皇帝,于是积极响应。只不过,赵匡胤也并非人人喜爱,像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坚决要捍卫后周,仓促间连忙组织禁军抵抗。不过,他很快被王彦升所杀,没能形成太大阻力。
赵匡胤在开封建立新政权后,原本后周的两员大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坚决反对,他们联手起兵,准备光复后周。只不过,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接管了后周绝大部分的兵力,李筠、李重进则势单力孤,因此他们二人很快就被平定,双双兵败身死。
有了这几人当反例,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没有遇到阻碍,只不过支持他的人更多而已,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为何后周灭亡,却没什么人拯救。
其一、赵匡胤称帝得到了许多后周大臣的支持,想反对的人见大势所趋,因而不敢发声。世宗柴荣在位时,赵匡胤因为作战勇猛、踏实可靠而得到了重用,官居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在朝野内外有着很好的声誉,再加上他为人豪爽真诚,许多大臣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就像上文所说,当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守卫城墙的守将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就为他的自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得知赵匡胤要登基,平时朝中和他关系好的人当然十分高兴,自己的好兄弟当了皇帝,肯定不会亏待自己;平时和赵匡胤没什么交集的人,看支持他者那么多,又想到不管谁当天子,对自己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还不如现在支持,混一个拥立之功,也好提高一点待遇;至于反对赵匡胤者,此时见大部分人都支持,赵又手握兵权,因此大部分也知道无力回天,只好接受现实,放弃抵抗。
其二、后周建立时间不长,很多大臣深知乱世强者为王的法则,对政权的更迭习以为常,对后周没什么归属感。我们说到李筠曾发兵讨伐赵匡胤,但那是因为他十分崇拜后周建立者郭威,家中还放着其画像,为了报恩,他才付出性命。
实际上,后周不过存在了十年时间,这样的短命和当时的乱世环境导致人们其实早已麻木,不愿为了一个自己为了糊口而效力的政权赴汤蹈火。
其三、当时后周主少国疑,外有强敌窥伺,人们需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领导者。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当皇帝,当时许多人认为小皇帝难以统治身处乱世的国家,自己的努力小皇帝也看不到,因此心里不愿为其效命。就在这时,赵匡胤站了出来,他军旅出身、领导力强、名声远播、令人尊敬,将二者进行对比,许多人都选择了站在赵匡胤这边,支持他当皇帝。
第四、赵匡胤尊重幼主和太后,入城后秋毫无犯,软化了反对派的态度。早在黄袍加身时,赵匡胤便昭告全军道:''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受这条命令的限制,入城后的士兵基本做到了不惊扰百姓官员,对待幼主和太后,赵匡胤始终非常尊敬,一些反对派因此没有那么强烈地排斥他,最终选择了接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