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允炆,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朱允炆初即位
1398年6月24日,享年七十一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明帝国迎来新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的身份即皇位的,即使没有住院治病病逝前的指定,朱允炆成为明帝国的皇帝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朱元璋曾豪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虽说出这样的话,却将天下治理的是相当好,他驾崩的很安心,没有什么忧愁,他认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铺好了路,没有忧患的明王朝一定会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朱元璋安心地走了,朱允炆却相当忧虑。
朱元璋离开人世,二十一岁朱允炆需要独立处理军国大事了,朱允炆的心情起初应该是兴奋的,后来逐渐变得忧虑烦躁,没有祖父帮助自己分辨黑白、处理政事,日子相当难过。而且早就发现明帝国有一个问题,现如今发现这个问题尤为巨大,成为将灭亡明帝国的祸根。这个祸根不是其他人放在那的,而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留下的。什么问题呢?藩王问题。
藩王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生前在全国各地分封了2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王,是有封地的藩王。他们王府内都有三个护卫,这个护卫不是三个人,在当时的三个护卫即三支军队,每一支军队人数都在三千人以上,一万九千人以下。也就是说,每一位藩王的武装力量都有上万左右,军事力量极为强大,联合起来绝对是有颠覆皇帝的能力。而这支武装部队是藩王们名正言顺拥有的,而且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人数应该都是在破万的,有的甚至四五万,五六万。
藩王护卫平均五万人,加上一些制衡手段,应该是威胁不到中央的。可以看得出,朱元璋也是知道藩王权力过大,会威胁到中央皇帝的。可是凡事皆有例外,朱元璋到晚年的时候把那些打江山的老兄弟全部给解决了,让其他人掌握兵权去戍边,防备时不时南侵的蒙古人,要么没能力,要么是信任不了,所以朱元璋让藩王戍边,掌握的军队更多,自主权力更大。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统共九位。
这么说吧,当时北边分为九大军区,由九位藩王管辖,其中晋王和燕王各自领兵十余万。不过这两位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是宁王,朱元璋都认同的战争狂人,每次交战都是悍不畏死地往前冲,手下还有一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都不敢和宁王硬碰硬一下,因为确实打不过啊。北方九大藩王,时常是同仇敌忾进行数十万大军的军事演习,有时是鞑靼人侵略需要驱逐,有时是闲着没事干搞一下。到底怎么样,只有那几位藩王才清楚,远在南京的皇帝朱允炆肯定是半听消息半猜测去了解实际情况。
北方带着数十万人厮杀声的奏折传到建文帝处,好似一种示威和警告。朱允炆是个孝顺的人,父亲病重,他常常和衣而睡,尽心尽力地照顾,想从老天那抢走父亲,可是天不遂人意,朱标离世,那年他十五岁;爷爷朱元璋是个暴脾气的人,朱标走后,朱允炆担负起劝谏朱元璋的责任,也是很尽心尽力,照顾得很周全。可这些有什么用呢?他是孝子,那些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藩王叔叔们就会对他心服口服吗?并不会。就不会欺负这个侄子、小看这个侄子吗?
祖孙二人谁错了?
回到标题上的问题:建文帝削藩是不是杞人忧天?朱元璋设藩是不是没事找事?建文帝削藩不是杞人忧天,朱元璋设藩也不是没事找事。他们都没有错。朱元璋设藩是利用血缘关系间接控制军队力量,拱卫中央的皇帝。老朱家贫农出身,没有家臣,而那些当初打天下的关系亲密、能力强大的老朋友也被朱元璋全送走了,所以怎么统治天下呢?藩王掌握军队,文官掌握地方行政,配合着来,中央的皇帝只需要协调他们的关系就行了。一点毛病没有。藩王手中的武装力量即使是团结一致颠覆皇权都困难,更别说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另外,地方那些文官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在地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和制衡藩王。
简单来说,朱元璋设藩是为了保护根基浅薄的朱家皇帝,同样有手段制衡藩王势力。而朱允炆削藩呢,也是正确的,但是呢,藩王势力还在掌握之中,不用急着去削藩。毛都没长齐,威望没半点,班底就那几个书生,还没有功绩,人心还没彻底归附,就急匆匆地去削藩,这不是找死吗?不天怒人怨可能吗?为什么朱棣靖难能成功?因为许多地方官员在看戏啊,他们也觉得朱允炆这样削藩操之过急不太对,刚当皇帝就把自己叔叔废的废,杀的杀,迁的迁;对我们这些与他没血缘关系的官吏不是更狠吗?换个皇帝也不错。
朱元璋设藩,也想过朱允炆会削藩,但着实没想到朱允炆如此早进行削藩,手段如此粗劣。朱允炆的覆灭是必然的,让朱棣当皇帝挺不错的,省得他将中国再次霍霍地分裂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