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如何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过大,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们思考的问题,地方上权力一旦过大,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统治,西汉时是如何削弱各诸侯王加强自己中央集权统治的呢。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铲除了异姓王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分化楚王项羽的阵营,分封了一些“异姓王”,这些“异姓王”在刘邦跟项羽对抗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自汉朝建立以后,这些异姓王的权力过大,封地过广,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后汉书 ·百官志》: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汉初时所立的诸侯异姓王,那时候分封的异姓王,地大物博,封地能到方圆数千里。由此可见,各异姓诸王在自己封地早已权势滔天,本就谨小慎微的刘邦更不可能容得下这些异姓王,于是刘邦借故将其一一铲除。随后刘邦将自己宗家子侄分封至各地,包括楚、梁、齐等九国,目的就是让刘姓宗族拱卫京师。
随后留下秦国的旧土十五郡,由中央直接管辖,并将其划分为郡、县两级。这种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
虽然刘邦铲除了异姓王,各诸侯王都换上了自己刘氏宗亲,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自汉文帝时期起,关于如何限制和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一直都是西汉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景帝时,因为晁错建议景帝施行削蕃政策,吴王等七个国家发动叛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最终被平息,但是各诸侯王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时期,较大诸侯国仍然拥有数千里的土地,各诸侯王骄奢淫逸,拥兵自重,甚至时常违抗中央的命令,时刻威胁着中央集权,此时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上书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以前的诸侯势力小,比较容易控制,现在诸侯国数千里,骄奢淫逸,各各拥兵自重,一旦发生叛乱非常容易影响威胁中央的统治,就算用律法强制削弱,就会发生“晁错”在景帝时期削蕃的叛乱。但是诸侯的孩子们非常多,大多都是没有任何封地的,陛下颁布命令,让各诸侯的庶出子弟也有封地,这样人人皆大欢喜。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庶出子弟为列候,即“推恩令”。名义上施德惠,实际上是慢慢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欣然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
武帝颁布“推恩令”以后,各诸侯王的庶出大多都被受封列候,而列候国隶属于郡的管辖,地位和县相当,因此以后,王国变侯国,侯国又受到郡县管理,继而将王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得以实现加强,而诸侯国的势力则是因为持续分封导致越来越弱,最终难成气候了。
刺史的实施彻底阻断了诸侯王的叛乱之路
武帝实施“推恩令”之后,封国越来越小,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不复存在,但是地方仍然缺少监察,于是汉武帝便设立了刺史以便于监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刺史虽然地位很低,俸禄也不多,但是却是朝廷直属派遣各地的,有权监察各地郡守,甚至可督查诸侯王。刺史在人事上是独立的,在查明地方官吏的不法事实后,上报御史中丞,请求上级处理,代表皇帝的眼睛以便于控制监管各地。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到东汉时,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职位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这些制度的颁布实施,各地诸侯王再难以威胁中央,各诸侯王权势滔天的日子也变得一去不复返了,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加强,维护了中央对于全国的统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