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杀马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率兵开始蜀汉北伐大业,而在这之前诸葛亮为保后方无忧,派遣马谡至街亭固守。街亭当时可是蜀国要道,在关羽落败丢失了荆州之后,就只有守住街亭才能使得北伐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而马谡原本绝对是能胜任这一职务的。
然而,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实时中,马谡都因为麻痹大意而失了街亭,直接后果就是让蜀国进无可攻,退无可守,若不是诸葛亮后来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军队,蜀汉政权可能在那个时候就结束了。
对于大意失街亭的马谡,诸葛亮虽然有所不忍,但还是不得不斩首马谡以示军威。然而,却有人提出质疑,诸葛亮不应该斩首马谡,马谡是诸葛亮玩弄权术的牺牲品。
首先,正史上马谡并没有向诸葛亮立军令状,所以诸葛亮并不是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状而不得不斩,其实是有回转余地的。而且,街亭失守其实不全是马谡判断的失误,当时的双方大军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算马谡在大道上布置防线也不一定防御的住曹魏大军的攻势。诸如此类原因可以看得出街亭失守不全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顾及这些,还是选择了斩首马谡。
因此,便有人猜测是诸葛亮想要暗地里处死马谡。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马谡虽然不是因为军令状的原因非斩不可,但是也是另有原因所在。
首先从动机来看,很多人怀疑的是诸葛亮担忧马谡的才华,而马谡又有一些地方冒犯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这才用计除掉了马谡。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妖魔化诸葛亮。虽然他神机妙算,似乎事事都在他的意料之内,但是他对于汉室的忠心却是天地可鉴的。
从刘备去世,蜀汉势颓,他依旧全心全意辅佐二代汉室,甚至还临终前将这份意志传承给了姜维,可谓是绝无二心。而丢失街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蜀汉北伐的可能性无限下降,一旦是出兵就很容易被曹魏大军侧翼牵制,作为提出北伐计划的诸葛亮是绝对不希望这种情形出现的。
所以,诸葛亮对于防守街亭是势在必得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但不可能对马谡怀着必杀之心,更是对他十分信任的表现。而且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马谡乃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喜好兵法军略,常常与诸葛亮阔论形兵之法,深得诸葛亮宠信。
刘备在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不要过于听信于马谡,意思大概是:马谡虽然在军事方面的见解天高海阔,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夸夸而谈。
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还是很重视马谡,最后在街亭一役暴露了马谡在军事方面的欠缺,被曹魏大军围困在了山上,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那么诸葛亮斩马谡,是因为察觉了自己的失策,派遣了对敌经验不足的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老将赵云或者马超,导致了街亭失守如此重大的错误。为了掩盖自己的考虑不周,才选择斩首马谡的呢?
其实这也把诸葛亮的气度看得太小了,作为一国的丞相,诸葛亮从来没有为了一己私利掩饰错误而滥杀无辜过,这才是之后的蜀国臣子无不对诸葛亮极为信服的原因。就连在北伐过程收服的敌将姜维,也折服于诸葛亮对于汉室的忠贞之上,继承了他的遗志的姜维也对蜀国一直不离不弃。之所以斩马谡,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战场之上,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要做到令行禁止。军中还有许多大忌,而马谡正是犯了大忌。他在蜀军被围山上,物资缺乏导致军心涣散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将士们,更没有做出什么排兵部署来打破这样的现状。
更为致命的一点,让诸葛亮就算再深的交情也要忍痛斩马谡的原因,是他在蜀国军队处境有所回转之后,因为害怕诸葛亮的责罚,选择了临阵脱逃。
在战场之上,逃兵从来都是最可耻,最不被待见的,一旦发现了更是杀头的大罪。其余将领在兵败之时做出了正确的举措,牵制了曹军,诸葛亮甚至还有所嘉奖。
《三国志·向朗传》中记载,马谡在兵败街亭之后,逃到了向朗这里,向朗也是明知马谡是逃兵却选择包庇他。诸葛亮自然为之震怒,就连包庇他的向朗也遭受牵连,被罢免了官职。由此可见,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更多是在于他在战场上当了逃兵,而非是一己私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