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孩子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孩子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孩子社交能力如何引导?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也不说,怎么办?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该不该教他还手?怎样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打交道呢?

任何孩子天生就热爱游戏,即使没有玩具,没有家长支持,哪怕身处战争的硝烟中,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孩子爱玩的天性。所以,效果最好的学习,是在游戏当中。社交技巧也一样。那么,如何在日常游戏中教孩子社交技巧呢?

游戏真的能教会孩子社交技能么?

两岁半的莎莎摇摇摆摆地穿过客厅,去够玩具架上她最喜欢的沙滩球。

爸爸正好朝她走过来。莎莎看一眼爸爸,看着那个球,指着说:「愁。」爸爸停下脚步,向莎莎弯下腰说:「球,你想要那个球吗?」

莎莎点了点头。爸爸把球放在莎莎脚边,伸出双臂说:「把球扔给我吧~」莎莎扔出球,咯咯笑了,挥舞着手臂。

爸爸笑了,捡起球。莎莎又要球,爸爸说:「球,你刚才扔过了,现在轮到我扔了啦,看好啦」。莎莎追逐着滚动的球,捡起朝爸爸扔过去。

短短十分钟的扔球游戏,已经提供了大量学习的契机,提升莎莎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玄机呢?

学龄前孩子可以在游戏中

学习哪些社交技能

对于 6 岁以下的幼儿来说,社会性发展和社交技巧的学习,不仅对他们成年后的人生很重要,而且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学习成绩。

那么,在童年的早期,孩子应该发展出哪些社交能力呢?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健康正面的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爱的、美好的,但这并不等于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一个劲地夸他宠他。

健康的自我认知意味着孩子确信父母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同时又是公正的。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树立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

例如以下这个场景,爸爸妈妈们就要注意了。

五岁的彤彤跟着爸妈去叔叔家做客,看望刚出生的小宝宝。

彤彤爸进门就说:「恭喜你们第一胎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这下李家有后了,不像我们,将来是做姥姥姥爷的命啊」

叔叔和阿姨高兴地说:「我们才羡慕你们,养个闺女多贴心,不像小子淘气」

彤彤妈说:「男孩才省心呢,闺女长大了还得替她担惊受怕的」

彤彤听着大人们的对话,似懂非懂,但会模模糊糊觉得自己生为女孩子,好像不是什么好事,爸爸妈妈更喜欢男宝宝。

情绪调控

孩子刚出生,情绪基本由受到的环境刺激所控制。饿了就哭,见到熟悉的大人就笑。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认识自己,也就开始学习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了。

情绪调控的能力是健康的社会交往的基础。在童年的玩耍游戏中,孩子常遇到困难或成功,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感受。

如果爸爸妈妈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就能够轻松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例如这个场景,爸爸妈妈可以借鉴。

亲子阅读故事书《三只小猪》。当家长读到「大灰狼吸了一口气,呼地把茅草全吹走了,大哥盖的房子没啦~」

然后家长可以接着引导:「这时候在房子里的大哥看着茅草全部飞走了,大灰狼出现在眼前,他感觉怎么样?」

利用图书或者戏剧里面的人物和情节,与孩子讨论有关的情绪以及调控情绪有哪些办法,对于孩子的情绪能力成长很有帮助。

从他人的视角看事情

大概从2岁开始,孩子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是同一回事,到了 3~4 岁,孩子开始区分「爸爸喜欢吃西瓜,妈妈喜欢芒果,圆圆喜欢草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理解他人视角的能力,也就是「心智理论」,是童年早期就萌芽的一项高级社会交往技能,同样可以在玩耍中学习。

例如——

到了晚上,差不多该刷牙睡觉了。在妈妈的轻声指导下,五岁的小吉祥笑嘻嘻地把爸爸的牙刷藏到了抽屉里。

等爸爸走进卫生间,妈妈问:「小吉祥,爸爸会在哪里找牙刷?在杯子里找,还是抽屉里找?」

像这样的游戏,还有躲猫猫等,都提供了很多机会跟孩子讨论每个人的不同想法,以及随之会采取哪些行动。

轮流和分享

人与人交往的最原始形式,就是你来我往,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公平分配资源。所以,用轮流的方式分享玩具或活动机会,便是社会合作在童年早期的雏形。

其实,1岁多的婴儿就可以理解家长说「交换,用铃铛换手机」,取回孩子抓到的手机。

2岁左右,孩子挥舞着彩色笔想画在饭桌上,家长可以铺上画纸,说出要「桌子用来放纸,纸用来画画」。

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轮流和分享的,需要大人有意识的引导和支持,培养良好的习惯。

怎样与人沟通协商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经常需要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提出条件,让对方判断是否接受。

等孩子再大一点,就可以引导他在同伴交往中提出条件,协商合作了。

例如阳阳和倩倩争一只企鹅。

如果企鹅本来就是阳阳的,倩倩是客人,看到想要,可是阳阳玩得正高兴,不愿意给。

家长可以引导阳阳思考,还有什么其他的玩具可以跟倩倩分享,例如:「这里还有一只斑马,你想玩吗?」

家长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

怎么引导?

有的家长说,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玩,只能在旁边看着。就算跟孩子同框,看起来也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爸爸妈妈可以在儿童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又有什么常用的引导技巧?

用模仿与示范来引导

当你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正在干什么、他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哪里,以及他的感受如何、下一步想要什么时,可以通过模仿或示范引起孩子的关注,激发最初的互动。

模仿就是孩子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例如:

30个月大的小田,把玩具车放到斜坡上往下滑,妈妈就把另一个玩具车放在斜坡上往下滑,小田注意到妈妈的学他,笑了。

妈妈这时可以趁机提议:「妈妈和小田轮流滑,你先来。」

于是,你就可以加入了孩子的游戏,跟他轮流把车子推下坡,锻炼了孩子轮流和等候的社交技能。

用提示引导

掌握了成功加入孩子游戏的方法,家长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些更积极的方式引导,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或练习到社交方面的技能。

孩子在玩耍中,常常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像画画缺了一个颜色的笔,或者争夺一个玩具没想起来可以轮流玩。

在这些时候,家长就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适当的口头、表情或肢体提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提示的种类有好几十种,我举一个简单例子说明:

萱萱说:「妈妈帮我搭一座城堡,我不会。」

妈妈可以坐到萱萱身边,说:「好啊!城堡的第一层是什么样的?用什么积木?」装作无意地把手放在一块积木上。

萱萱顺着妈妈的手看过去,高兴地发现了这块拱门形状的积木,拿过来做城堡的大门。就这样在妈妈的各种提示和帮助下,萱萱搭起了一个城堡,很高兴。

妈妈说:「你看,萱萱搭了一座城堡,萱萱做到了!」

在妈妈的支持下,萱萱强化了「我是有能力的」这个正面的自我意识。

如果萱萱一求助,妈妈就代劳,萱萱就失去这个建立自信的机会了;如果妈妈只是一味拒绝代劳,不引导帮助萱萱,孩子很可能会受挫于失败的经历。

通过控制玩具引导

有的家长觉得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不要过多干预,所以一到了玩耍时间,哗一声就把全部玩具都倒出来满地都是。

其实,年幼的孩子面对过多的选择,反而不知所措。把大部分玩具收好,每次只拿出一点,反而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神,兴趣也更持久。

例如——

3岁的姗姗请妈妈帮忙把乐高积木箱从架子上取下来给她玩。妈妈知道姗姗还小,不太能独立玩乐高。

从前每次把乐高箱给她,她都是东翻一下西翻一下最后自己烦了就全部倒出来。

所以,妈妈这次只拿出垫板和一把积木给姗姗,问:「你打算拼什么呢?」

姗姗说:「游泳池!」

妈妈说:「好啊,我能不能帮你拿积木,你要什么我就拿什么?」

姗姗同意了,时不时向妈妈提出要求,要那个黄色的、那个长长的积木。

在玩乐高的过程中,姗姗和妈妈进行了丰富的沟通互动,在妈妈的提示、示范等引导之下,姗姗第一次砌出了一件作品,而且跟妈妈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多次沟通合作。

用装傻的方式引导

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再也没有比一个风趣幽默傻气的成年人更适合的玩伴了。

加入孩子的游戏后,不妨时不时装个傻,把决策的机会、计划的机会、判断的机会、当英雄的机会留给孩子。

例如——

舅舅带着5岁的亮亮到小公园玩滑梯。四五个孩子都跑过来要滑,在楼梯口挤成一团。

舅舅连忙挡在楼梯入口,弯下身对孩子们说:「我们只有一个滑梯,有几个小朋友要玩啊?数数看。」

孩子们齐声点数,五个。

舅舅说:「对啊,五个人不能一起滑,太危险了,一次只能一人滑,怎么办?幼儿园老师会怎么说?」

小朋友回答,轮流玩~

就这样,舅舅并没有摆起大人的权威要求孩子们轮流玩,而是用装傻的办法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办法来解决这一个社交冲突。

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又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轮流的规则,因为这是自己或同龄人提出来的,不是「听大人的话」。

小结

有趣的游戏,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爸爸妈妈跟孩子玩游戏时,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兴趣,量体裁衣。最重要的一点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主动放弃主导者的角色,跟随孩子玩耍。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甄士隐是什么身份?封肃为什么要逼走他?
下一篇
重耳登基之后,为何下令杀死恩人介子推?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