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

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

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孩子犯错如何教育很关键,今天,知秀网小编想和大家聊聊,孩子犯错时要不要惩罚他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相信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当然要惩罚啦,不然孩子怎么会改?”

“我们家孩子惩罚了都没用,不惩罚的话,岂不是要上天?”

我身边的大部分家长,都是非常支持惩罚孩子的。

小样妈很能理解这种心情。每次看到孩子捣蛋、不听话、乱发脾气,我们一方面很心烦,想着以前乖巧的宝贝,现在怎么成了这样。

另一方面,我们也怀着深深的担忧,“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以后上了学、进了社会可怎么办呀。”

惩罚,似乎成了我们管教孩子唯一的办法。可是孩子犯错,真的只是他一个人的错吗?我们有没有在无意中,给孩子火上浇油呢?有一个4岁的男孩小马,他在妈妈和姥姥眼中,简直就是熊孩子的化身。稍有不顺心就尖叫、扔东西、打人,让家人非常头疼。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小马发脾气的过程,就会发现,错的不只是他。

有一次,小马正在玩积木,突然看到冰箱旁边放着两盒奶粉。好奇的他把奶粉拿来,准备用这两个纸箱搭城堡。

小马刚把纸箱摆齐,姥姥就来了。姥姥想着这两盒奶粉是要拿去送人的,万一弄撒就不好了。于是姥姥一边说着“宝贝,不玩这个”,一边把两盒奶粉拿走了。

小马一看自己的城堡没了,赶紧说“我要玩的,给我玩一会儿”,一边追过去,拿回了姥姥刚放在地上的奶粉盒。

姥姥一看也着急了,她生气地对小马说,“我说了不准玩,听到没有,这是要送人的,快拿回来。”说完便走过去和小马抢奶粉盒。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奶粉盒被姥姥放到了冰箱顶上。小马眼看自己的“城堡”被抢走了,便哭闹起来。

这时妈妈过来了,小马一边哭着说“我要玩奶粉”,一边急得直跺脚。

妈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便着急地问小马,“你好好说,到底怎么了,不许发脾气!”

姥姥则在一旁抓着小马的手臂,要求他站好,不许再哭闹了。结果小马顺势抓过姥姥的眼镜,扔在了地上。

这个举动把姥姥和妈妈都气坏了。姥姥抓过小马的手狠狠地打了几下。妈妈也生气地教育小马,“去把眼镜捡起来,跟姥姥道歉。”

故事的最后,小马挨了姥姥的打,听了妈妈的说教,但妈妈还是对他妥协了,把奶粉盒拿来给他搭城堡。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上演。姥姥保护牛奶盒的想法没错,妈妈教育小马不能发脾气,要尊敬姥姥也没错。

可是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家人眼中无法无天的小马,并不是平白无故发脾气的。

一开始,姥姥拿走牛奶盒的时候,小马有好好地说“再让我玩一会儿”,但姥姥并没有理会他。

妈妈过来的时候,小马也有表达自己的诉求“我要玩奶粉”,可是妈妈只顾着教育小马,也没有听进去。

既然好好说话没用,小马当然只能拿出自己的终极武器——发脾气了。故事的最后,小马也确实用这一招,拿回了奶粉盒。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会从观察和试探中,找到达成目标的办法。只要这个办法有用,不管大人怎么说教、惩罚,孩子都不会轻易改变。

这也是心理学家一直强调“惩罚只有短期效果”的原因。

《孩子:挑战》中有这样两句话。

“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

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力。”

惩罚从长期来看,不仅无效,还有一个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抵消孩子的愧疚感,让他们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当我们严厉惩罚孩子时,孩子不仅不会反省,还会对我们生出“恶意”。

“姥姥太过分了,我只不过想玩奶粉盒,她就那么用力地打我。我才没错呢,错的是打人的姥姥。”

孩子甚至会觉得,接受惩罚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我不怕疼,你怎么打我,我都不会认错的。”

我们显然不希望孩子把勇气和坚韧,用在和我们反抗上,对吗?

其实,案例里的姥姥和妈妈只要改变一下方式,用3个步骤,就能让小马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

而这3个步骤,爸爸妈妈也可以用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

第一步:友好地对孩子提要求

小马之所以会情绪爆发,是因为姥姥没和他商量,就抢走了他正在玩的奶粉盒。

其实,姥姥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小马玩得很安静,并不会弄坏牛奶盒。我们完全可以等小马不玩了,再把盒子收到他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真的不放心,我们也可以用“理解+替换”的方式,温和地把牛奶盒拿回来。

首先,我们要理解小马玩得正专心,不想被打断的心情。

如果是我们在写字,老公突然过来把唯一的一支笔拿走了,我们也会非常不爽,觉得老公很不尊重我们。

同样的,姥姥想拿走奶粉盒,可以用一种更尊重孩子的方式。

我们可以和他商量,“小马,你在搭城堡吗?这个盒子姥姥想拿走,我用一个更棒的盒子和你交换,可以吗?”

一般来说,我们用一个“更好”的选项来和孩子做交换,并对他表示感谢,孩子是会很乐意做这个“好人”的,这样就巧妙化解了和孩子的矛盾。

第二步:用后果代替惩罚

孩子终归是孩子,很多时候不管我们怎么防范,他还是会犯错,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犯错是好事。因为这样他才能记得深刻,通过改进,避免将来犯更大的错。

其次,要想让孩子学到教训,就该让他亲自去体验犯错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整理玩具,就可能被散落的积木绊倒。

如果妈妈看不下去,帮忙收拾了,那孩子下次玩的时候,就会找不到放玩具的地方,必须请教妈妈才行。

又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我们要提前和他定好规则,不能打人,不能抢玩具,否则就要马上回家。

这样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我们只要说到做到,立刻带他回家。下一次,孩子肯定就学乖了。

让孩子体验后果这一招,效果非常好。不过也要提醒妈妈们,别用这一招去试图控制、威胁孩子,那样的话,就又变成惩罚了。

比如不收拾玩具就打手,这是惩罚,不是后果。因为收拾玩具和挨打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我们大人按自己的喜好给孩子规定“后果”,孩子是不会服气的。

只有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自然后果(乱扔玩具,玩具会找不到),还有那些符合逻辑的后果(在游乐场打人就要马上回家),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虚心改正。

第三步:鼓励孩子,再给他一次机会

孩子犯了错,我们常常会站在对立面,嘲笑、奚落孩子。

“早就告诉过你,你就是不听,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这种态度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自己很差劲,还会疏远他和我们的关系。

其实,孩子越是犯错,我们越该和他站在一边,支持他,相信他,再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

有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总是迟到,妈妈为了改掉他拖拉的习惯,便提出,“只要你上学不迟到,晚饭后的一个小时,你可以自己安排,想做什么做什么。”

孩子听完后很受鼓舞,果然第二天就不迟到了。但让妈妈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的一个小时里,孩子全程都在看电视。

妈妈虽然很担心,但为了不食言,还是忍住没有干涉孩子。

结果第三天晚上,孩子只看了半小时电视,就和爸爸踢球去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慢慢变少了,安排自己活动的能力却越来越强。

有一天,妈妈忍不住问孩子,“宝贝,你现在怎么不爱看电视啦?”

没想到孩子回答说,“只看电视太吃亏了,我要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这就是相信孩子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无穷的,他们既有缺点,也有很多待挖掘的闪光点。

如果孩子一犯错,我们就抓着错误不放,那只会让他气馁、自卑、看扁自己。

但如果我们多给孩子几次机会,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他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会越做越好,甚至超出我们的期待。

面对孩子的错误,你是想用惩罚这种无效的方法,让孩子暂时变“乖”,还是换一种方式,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期待一个更优秀的孩子呢?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受父亲影响吗
下一篇
如何让孩子高效又轻松地完成作业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