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带养孩子最没有经验的父母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一下比对,参照别人家的孩子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更多属于经验分享,但生活会告诉你,这个方法通常非常简单有效。
不知孩子该玩什么、不知孩子该吃什么、不知孩子流口水、结巴、夜哭、如何哺乳、喝什么奶粉、穿什么纸尿裤、用什么餐具,上什么早教班、上哪个幼儿园、周末去哪里玩、上什么兴趣班等,父母都可以从别人家的孩子那里获得特别宝贵的经验。
获得经验的同时,父母们也会面对新的困扰: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差距,该如何面对?心理学上通常称这样的差距为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在有生命的个体中间普遍存在,所以父母很有必要以更加平淡的心态加以面对。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春暖花开之时,有的花朵早已迎风绽放,有的却连个小芽都见不到;有的先长叶后开花,有的先开花后出叶。花的形态叶的样子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植物尚且如此,人也自有不同。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存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内的同性别的两个双胞胎也存有很多差异。所以说,个体差异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哪些差异父母要静待花开,哪些差异又需要父母提早鉴别干预?这是一个需要父母用心对待的问题。不要让一些需要等待的事情,莫名牵扯了你的精力,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身体发育方面的差异:看到别人家的宝宝都出牙了,而自己的宝宝还是没有出牙,有些家长就会非常着急,担心自己的宝宝在牙齿发育上出现问题,或者是宝宝的营养不够。
虽然说,大多数宝宝都会在6-10个月之间出牙,但是在具体地时间点上,宝贝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是非常惊人的。有的宝贝出牙非常早,四个月以前就会出第一颗牙,甚至有这样的案例:宝宝一出生嘴里就有一颗牙;有的宝贝儿出牙则是非常晚,直到1岁半左右才会开始出牙。出牙晚的宝宝通常会四颗六颗一起迅速出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两岁半左右出齐20颗乳牙。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要在宝宝的出牙时间点上过于担心和焦虑。
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确实有极罕见的案例是,有的宝宝没有乳牙牙胚。但这些宝宝也同时伴有非常明显的发育落后和迟缓的现象,比如骨骼、肌肉、头发、智力都存有发展问题。如果我们的宝宝看上去一切都非常健康,只是还不出牙,那您就不用担心了,耐心等待即可,因为牙齿一定会出来的。
即使您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出牙问题,只能通过成像技术拍个片子,看看宝宝的乳牙牙胚是否存在,但小宝宝通常很难配合拍片子,而且这个检查本身的意义也不是很大,检查出有没有,都不能解决宝宝的出牙问题,最多是给父母一个安心。咱们家长更不要因为宝宝迟迟不出牙,就慌乱地给宝宝过渡补充各种营养和钙质,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是负担。
宝宝出牙的时间,一方面受自身发育规律的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是祖辈牙齿质量一般,或是本身出牙就晚,那宝宝就会更容易出现出牙晚的情况。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家长也要特别关注宝宝牙齿的健康问题。
出牙晚的宝宝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带来吃上的小麻烦。一方面影响宝宝进食的种类,一方面则是因为没有牙齿,导致宝宝不太会咀嚼,习惯于吞咽,因此,即使没有出牙,家长要注意引导宝宝用牙床去嚼东西,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身体运动方面的差异:与上述身体发育不同,除非有特殊情况,如早产或是其他特殊情况,如果观察到自己的孩子的体能运动方面和其他的孩子存有很大的差异,一定要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小孩子运动能力跟大脑发育有很大的关系,时间一长,对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六个月开始爬行的孩子,活动范围会显著增强,有的孩子则到了近一岁才开始爬行,跟已经爬行了近半年的同龄人相比,很多见识就会少很多,对空间的感知经验也会比较缺失。
如果到了半岁,孩子翻身还不利索,坐立还不稳当,就要跟专业的人士请教,帮助孩子不要在太晚的时间里获得相应的运动能力。相对来说,父母要更重视孩子的爬行而不是直立行走。因为发育正常的孩子最终都能自己走路,但却有很多正常却不爬行的孩子,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比较显著的有协调性差,孩子两三岁后不小心摔了跤,还是像摊鸡蛋一样趴在地上,没有任何手肘的保护意识;孩子中班了,拍球还不太能够胜任;大班了还不会跳绳;小学以后的体育课就会遇到更多的不胜任,为孩子的学校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甚至有些孩子把图画文字和数字看反(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都与其协调性发展有很大关系。
如果孩子在走跑跳蹲投爬攀登各方面存有差异,父母都要给予充分地重视,这些差异的发现,一方面可以来于跟同伴的比对,一方面可以跟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了解。
认知发展方面的差异:说话,可能是家长最容易观测到的差异。有的孩子八九个月就开始说短句子,更是早早会叫人,三岁左右就能独自讲述简短的小故事。这样的孩子社会情感、同伴交往通常也会发展得更早,因为认知上的优势常常给孩子带来社会发张上的优势。有的孩子则到了两岁还不怎么会说话,有的家长就会特别担心孩子是否有发展上的问题。
就语言发展而言,主要分为接受性言语和表达性言语。判断孩子发展是否正常,主要是看孩子的接受性言语发展如此,即孩子是否能够听懂别人在说什么,看懂别人的肢体语言,是否能够完全尊遵照指令形式。比如妈妈说,把球递给我!来喝点儿水!两岁孩子如果能够完全听懂这些,基本说明语言发展没有问题,确实有些孩子三四岁以后才会说整个句子。也有些孩子结巴或是发音不准,有些“大舌头”,这些基本都不需要特别干预,除非发音器官存有问题,否则孩子会在实践中会自主调整自己的发音,逐渐清晰。有些个体的发音特异也有终身伴随,譬如红楼梦里的湘云,总是把二哥哥叫称“爱哥哥”,就是咬舌音上有些小问题,有些小朋友在称呼“老师”、“荔枝”上都会有些不顺畅,也有南北差异,王黄混淆、刘牛不清等。这些都不能算作是语言发展问题,只是一些小特点而已。
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存有差异时,父母要用心对待,进行简单的分析。先判别是否可以等待,再进行适度干预训练。在常见的差异中,父母要特别关注运动能力上的差异,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干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的体能发展不至于太落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