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媒体学习、玩游戏的方法

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媒体学习、玩游戏的方法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电子产品,它也日益成为幼儿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的把孩子屏蔽在电子游戏或者电视节目之外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积极的适应这种现实,恰当的利用电子类游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又不让孩子沉迷其中出现问题,才是我们家长和老师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何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游戏方式,让儿童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那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正是让各位家长朋友们正确的认知这件事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电子游戏吸引儿童的心理学原因

五个方面1 结构性程度较高、能够给予儿童立即的反馈和满足。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只要按照游戏所设定的顺序就能逐步前进、正确与否都可以立即得到反馈。2

游戏技能可获得性:儿童可以通过阅读游戏指南、观看别人游戏或者由他人教导学会游戏,也可以通过自己尝试错误来获得游戏的诀窍。

趣味性强:无论是电脑游戏、手机游戏都具有有趣好玩的特点,多通道的刺激让儿童获得满足。

电子类游戏含有角色扮演、幻想和规则等成分,能够让儿童进入幻想世界,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电子类游戏有各自的规则,游戏者必须去发现其中的规则才能赢得游戏。

正是这些综合的因素,使得儿童非常的喜欢电子类型的游戏。但是通过了解发现,虽然电子类游戏非常的吸引人,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玩游戏而出现不可逆的严重问题。

因为电子游戏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怎么能够让孩子少玩手机游戏或远离游戏,我们家长看问题的时候只想到了处理事件的结果,有时恰恰忽略了原因。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给家长提出3点问题:

孩子为什么玩游戏?

孩子喜欢玩那些游戏?

孩子跟谁玩游戏?

如果你没有办法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就先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

二、孩子沉溺电子游戏的心理分析

天性好奇

好奇心本是儿童学习外界知识的最好动力。他们会对一切不知道的事物产生好奇,不管是科学知识还是犯罪方法。无疑,经常出现在他们周围的游戏机室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玩电子游戏? 我也进去看看吧。”或者,同伴玩过这种游戏,向自己推荐,也会引起孩子的好奇。

自尊迁移

所谓“ 自尊迁移”,就是当一个个体在某件事物上寻求的自尊感或成就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将寻求的目标转寄到另一件事物上。从心理学上讲,电脑游戏特有的行为强化机制,可使成瘾行为不断强化。如操作电脑游戏时,可在斗智斗勇中战胜对手,得到某种奖励等,这使操作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成功感。这些强化作用使玩游戏机行为进一步加强,有不断去追求这些物质奖励和积累个人体验的冲动;另一方面,当玩游戏机成瘾后,现实的适应功能明显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老师、父母的责备、批评,使成瘾者感到丧失了对生活的自控力,似乎摆脱这一境况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游戏机中。因此,玩电脑游戏成为他应付失败、挫折和精神痛苦的唯一手段。

前面文中提到,并非所有玩过电子类游戏的孩子都会成绩下降, 品行不端,关键在于是否上瘾,而是否上瘾往往又与孩子自身某些心理原因有关,如那些性格内向、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孩子,生活中遭受过挫折的孩子,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没有特长、学习成绩又不突出、心情压抑的孩子,成绩下降而又对环境不适应的孩子——他们最容易上瘾。因为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成功,玩电脑游戏时,不仅可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还可从电脑游戏的梦幻及超自然力中得到认同,从而在电子游戏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操纵控制

人生来就潜在着一种控制外界的欲望,尤其是孩子,他们有着这样的欲望,却受到年龄和能力的限制,无法控制自己以外的世界。但在电子游戏中,游戏的内容是需要玩游戏者设定和控制的,这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想法,所以能使他们“ 百玩不厌”,让他们沉溺在虚拟 心的世界中。我曾经询问过一名正在忘我 理操纵键盘的十二岁少年,为何如此喜欢电子游戏?他说:在玩游戏时,能让他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有的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很过瘾。殊不知,在这种“ 过瘾”的感觉中,儿童与现实中人际交往将越来越少,严重的,将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情感渲泄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使孩子在社会上立足,教育是关键。

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寄予极大希望的,但他们对孩子往往又是不满足的,总是要求孩子好上加好。孩子们在度过了五天的课堂学习生活之后,家长们还恨不得将他们双休日的时间也占满。老师们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求成心切, 也会给学生们特别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施加压力,留堂、训斥、找家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是十分幸福的,但在精神上却又是十分不幸的。在生活中,孩子们有太多的压力,怎么办呢?他们只好盲目地寻找各种渲泄的方式,结果,玩电子游戏也就成了他们情感发泄、减缓压力的一种途径。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压力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再重视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归纳原因分类就是:家庭原因和孩子的自身原因。

当找到了孩子沉溺游戏的诸多原因以后,家长就要从了解孩子的现实生活状态做起,从孩子的心理入手,看看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是其中的哪一种原因,再对症解决。

植物生长,需要空气、阳光、水分等,孩子成长也需要一定的营养,这种营养,如被看到、被重视、被欣赏、被关爱等等,叫心理营养。孩子的心理营养,首先从母亲那里得到;其次是从父亲那里。

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心理营养的孩子,就会自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只是,孩子在寻找心理营养的满足时,所用的方式和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比如在游戏中寻找认同感和掌控感,游戏不会指责孩子、不会敷衍孩子、永远“任劳任怨”地满足孩子,吸引着孩子。

如果家长想让收回这昂贵的代价,就要自己“制作”均衡的心理营养,把孩子吸引回来。

四、父母如何帮孩子获得平衡感成为他们的“安全港”

游戏给了孩子认同感和掌控感,游戏还给了他们成就感、荣誉感。例如孩子玩游戏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段位自然就会提升;如果他玩得很好,还可能出现在各大排行榜上。孩子可能不相信多读书就会成绩好,但他知道多打几盘游戏等级一定会上升。

事实上,游戏能给孩子的,家长同样能给,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同样的给予孩子认同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现实中的感受大于虚拟游戏的时候,孩子对于游戏的留恋自然就会减少。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因为建议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有一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时间,做不到每天一个小时,每周也要空出时间给自己的家庭。在晚餐桌上,一家人聊聊工作生活里有趣的事情,大多数时候父母多倾听,让孩子多表达。

每周末陪孩子一起运动运动,全家人打打球,跑跑步,做做健身,亲近自然,释放天性,有条件的话一家人每年规划两次长途旅行,让孩子选择地点,参与规划行程。

爸爸空闲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游戏,让孩子设计动手,自己则当助手和欣赏者。

妈妈在空闲的时候,可以邀请自己的闺蜜或者亲戚带孩子来家里参加小聚会,安排各种有趣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耍。

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这并不简单地指孩子表现好了就表扬几句,而是要做到孩子表现不好了,家长也能够雪中送炭。现实生活中,许多对孩子失望的家长只会说:“这个孩子没救了...”或者“他就是个废物...”等负面的言论,一路给孩子喝倒彩,父母的这种恐惧也只会给孩子带来恐惧。而带给孩子安全感的是家长的眼神和目光,如果父母始终以骄傲的目光看着孩子,他迟早会成为父母的骄傲。

如果说,父母能真正地高质量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有趣,那么手机游戏就只是一项娱乐项目,孩子会玩但是不会成瘾,不会沉迷,家长也不用觉得电子游戏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

五、家长以退为进,与孩子产生共鸣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家长往往选择最不合适的两个方法:一种是强硬的家长: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禁止孩子接触电子类游戏,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相加。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管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全面放手,听之任之。

家长的任务不是禁止,而是疏导;不是软弱,而是互相尊重;不是惩罚,而是建立规则和互信;

1、以退为进,产生共鸣

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手机、平板电脑禁止学生玩游戏,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玩。

家长不妨有空时玩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不仅能产生共情,还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痴迷游戏的真正原因。家长也可以定期带有“目的性”的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关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家长作为对立面,会主动和家长交心沟通,谈谈自己最近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关系相处如何、同学间流行哪些话题、遇到哪些困惑等。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能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对于涉黄涉暴的内容及时予以警示和制止,教会孩子区分善恶美丑,并且要教孩子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

2、跟孩子建立良好关系,提升孩子自制力。

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好规矩,一旦规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和孩子协商后,只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玩有一定的时间,可以是一个小时,也可以是两个小时,中间需要有适当的休息,注意保护眼睛,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规定周末在写完作业和复习好功课的基础上,其他时间让孩子自行规划,如果玩的时间过长的时候,父母要适时的做下提醒规划的合理性。

每个孩子对电脑、网络游戏迷恋的程度不同,对于自制力很差的孩子,父母应根据情况制订玩游戏和上网的规则。严格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的设定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订,以一个月为周期,做到了给予一个物质的奖励,然后将下一个月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逐步减少。如果哪一次做不到,惩罚一周没有游戏玩。家长要有恒心和毅力。玩游戏的时间制订好以后,先由父母监督孩子执行到逐渐放手让孩子自觉执行,逐步培养起孩子的自控能力。

3、用游戏吸引孩子,带孩子探究深层次的知识

比如王者荣耀,孩子对历史没有过深接触,会被游戏误导,作为家长,可以借着孩子对游戏人物的浓厚兴趣,给孩子上一堂真正的历史文化课,顺便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历史书给孩子看。要真正将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

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填充孩子的业余时间,如果家长能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一些孩子乐于上的兴趣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还可以带孩子多外出旅行、参观博物馆、进行户外运动,充实孩子的休息时间。

让孩子及早认识手机或电脑除游戏外的大量功能,引导孩子了解各类应用软件,如文字编辑、表格编辑、图形处理、动画设计,美图功能等等。孩子在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把对游戏的单一关注减弱,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技能。

4、带孩子走出厌学情绪,重塑自信心

很多喜欢电脑游戏的孩子成绩不太理想,在同学家长面前没有面子,学习上没有成功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将兴趣爱好转向了好同学不拿手的电脑游戏。每次游戏他都可以晋升,都可以得到奖励,在同学中也有炫耀的资本,弥补了遗憾。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荣誉观,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鼓励并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上网打游戏),对于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让孩子在鼓励中建立起自信。

如果因为学习出现问题,而沉溺游戏,那么家长就要先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情绪,在做游戏上面的调整。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假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为父母、老师学习,成了雇佣军。只有在玩网络游戏时,才有了主宰一切的感觉,才重新找回自信。那么解决了学习问题,孩子网瘾自然就会消失。解决学习问题,以下四个方面不能忽视:

四个方面1 要端正态度,快乐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刻苦学习。只有快乐学习才是全身心的学习,孩子喜欢的再难也会变容易;2

是要对孩子高目标,低要求。考了倒数第一没关系,下次要争取成为倒数第二,孩子就有安全感了;

是重新启动。当孩子退步了,进不动,就退着动,就譬如在路上碰到一条沟,跨不过去,后退几步,反而能够跨过去;

允许反复,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不许失败。要允许反复,跌倒就站起来。

对于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孩子,最不能让孩子出现的就是“破罐破摔”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在这个时候更多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多给孩子鼓励,积极帮孩子找出学习上的薄弱点,必要的时候可以请辅导老师来帮助孩子。跟学校的老师多沟通,在学校也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此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六、防沉迷三步有效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沉迷游戏或者有这个趋势,那么这里有一个三步法,或许你可以试一下:倾听、表达、解决。

【第一步】倾听

想让孩子愿意放下对游戏的迷恋,首先,爸妈要明白孩子热爱游戏的真正原因,前面我也讲到了这个方面。你明白了这些,才能和孩子去好好沟通。

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电子游戏,记得少插嘴多倾听,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认真,你的孩子肯定会开口告诉你。

如果孩子说不出来为什么喜欢手机,只是说“好玩儿”,那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 是不是因为游戏里有很多奖励,而爸爸妈妈很少给予表扬和肯定?

> 是不是因为手机、游戏,给了孩子我们没有时间给的陪伴?

> 是不是因为手机里的社交软件上,有他的同学朋友?让他欲罢不能?

当然还可能会有更多的原因,当我们花时间与孩子一起找到那个“为什么”,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第二步】表达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他沉迷手机这件事情,不仅影响自己的视力,让爸妈们非常担心。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对错判断,只明确说出行为对“我”造成的影响,以及“我”的情绪和需求。

你不妨试着这样说:

> 妈妈看你玩的游戏很有意思的样子,你能教教我吗?

> 爸爸好想打一会儿篮球,你能陪我出去打篮球吗?

> 你总是玩手机,我觉得好无聊,我有一个好想法,我们一起聊聊好不好?

当孩子接收到信息从“我玩游戏做错了”变成了“爸妈需要我”,他会有一种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并愿意为此思考解决方案。在孩子玩游戏时,你能陪孩子玩,一起大呼小叫,这是非常快乐的亲子时光。而且孩子会乐意你介入游戏,你不再需要偷偷去“侦察”孩子玩什么游戏,也不需要去“讯问”孩子在玩什么,你就自然成为孩子游戏中的角色,可以自然地发表意见,引导孩子游戏的方向。

【第三步】解决

在这一步,最关键的点是“约法三章”,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设计一个规则,让孩子去遵守。这不叫“约法三章”,这叫“不平等条约”!

一个真正有效的约定,肯定是双方共同讨论产生的:

1、明确需求

所有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假期结束前,暑假作业要做完 ;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 8小时;不能长时间用眼,损害视力。

在这个环节,爸妈都不直接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给出要求,而是着眼于孩子的健康、生活等方面,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2、根据这些明确的需求,让孩子自己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有孩子就提出过这样的方案:

方案1:我在做完4页作业之后玩手机;

方案2:我可以在下午3点到4点玩一会儿;

方案3:每玩30分钟,就做一次眼保健操。

方案4:在我不玩手机的时候,爸爸陪我打一场篮球,妈妈陪我聊一会儿天!

这些方案的提出,不仅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方案由自己提出,孩子当然就更愿意去遵守。

3、最后,别忘了共同贯彻约定,并且在约定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共同进行评估修正。

有了这三步解决方案,我们家长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方法是固有的模式,想要问题有良好的解决效果,还需要各位家长的积极改变和配合。如果一味的把问题推到孩子身上,不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帮到您了。

以上就是我对要不要让孩子使用电子媒体的一些个人分析,希望我的内容能够帮助家长们正确认识到电子媒体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既不脱离电子媒体,又不会因为电子媒体产品而耽误了学习,围追堵截不是目的,让新型的工具助力孩子成长,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良方。

注:对于低幼儿0-4岁阶段,因其处于认知能力发育期、运动能力发育期,任老师不建议家长让孩子过早的涉及到电子媒体类产品,以免损伤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视觉发育。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男孩性教育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0-6岁宝宝早期教育,应该教会什么?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