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就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昨晚饭后溜娃时,遇到了一件事:一位奶奶小跑向孙子,一把搂过来,轻声说在孙子耳边说:“别跟那个捡破烂家的孩子玩,你看他脏兮兮的。”奶奶听力估计不太好了,所以——其实她的声音还不小,隔四五米听得清清的。孩子心不在焉地点着头,转过身又追着那孩子玩一块去了。
那孩子是来小区收废品的父亲带过来的,确实比较邋遢,经常拖条长鼻涕满地打滚,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跟他玩,怕不干净,怕被带坏了。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未定性,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收力的海绵,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学习,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周围其他小朋友的言行,的确会影响到他。
那么,家长是不是应该替他把把关,以免他交错朋友,跟人学坏呢?
要不要插手孩子的交友问题?
前同事朵拉是个非常内向的女生,日常极少与其他同事混作一堆,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节假日也从未约过同事逛街、旅行,她喜欢一个人的生活。
她妈妈很着急,奔三的大姑娘了,总这么一个人,连个说话的朋友也没有,头疼啊!她甚至找来了公司,求助我们。
原来,朵拉小学时有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性格活泼,常约朵拉出去玩。但妈妈认为这两个孩子都是坏孩子,学习又差,家境也不好,玩起来疯疯癫癫,就禁止朵拉联系她们。后来,孩子们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
从那以后,朵拉再没交过好朋友,一直一个人。大学志愿,她悄悄填了离家很远的学校,工作之后也极少回家。她对妈妈说:“你控制了我这么多年,我真的很累,离开你我们都能轻松点。”
亲子关系的疏远,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管的太宽、插手太多。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好孩子交朋友,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再明智的父母,也不能替他决定他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但我们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择友。
对6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朋友还只是玩伴,谁跟他接近或在一起玩,谁就是朋友。比如我儿子,出门玩一圈,就说自己交到了好几个好朋友——甚至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时,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主要取决你们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小区,孩子上了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他每天活动的地点在哪……家长们关系亲近,孩子自然就亲近……
大一些的孩子,他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会主动去选择朋友——真正长久意义上的友谊开始了。此时的孩子不再只会傻乎乎地你说啥就是啥,他有了自己的主义,我们不能直接插手他的交友问题,但可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择友观。
为人父母,其实教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自己。
让孩子明白朋友间的界线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弟,跟我毕业于同一所高中,关系自然亲近一些。这位学弟为人腼腆,但十分聪明,听说高中的时候并不爱学习,但成绩从来都不差。
大二开学不久,他爸爸却跑来了学校,原来学弟自大一来校后就没回过家,前不久学校通知他孩子的学费还没交,而且人也一直不来上课。爸爸吃惊之下就赶来了学校。
一问才知,学弟跟朋友一直在校外的网吧包间打游戏。不止如此,他大二的学费、自己的零花钱、生活费以及问家人索要的买电脑的费用,甚至还有跟同学借的钱,全都跟朋友一起花了个精光。
他爸爸说,孩子从不乱花钱,人也不调皮,怎么一上大学就变了,都是被人带坏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位学弟在对待朋友时,并没有清晰的界线。他跟那个朋友其实关系并不算多铁,对游戏也没有沉迷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只是却不过情面,总被人家拉去组队打游戏。需要花钱了,人家没钱,就让他出,他碍着面子,就都付了,还不好意思让人还钱,总认为朋友之间不能那么计较。
孩子容易跟着人学坏,除了是非辨别能力差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界线感,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常常分不清底线在哪。
比如朋友抽烟,他虽然不一定想抽,但人家递给他了,他不好意思拒绝,就抽了。人家问他要零花钱,就算回家偷也要给人家。或者明知道逃课、打架是不好的行为,但碍于面子,在友情挟持下,都干了。朋友惹了事,还要去替人家扛……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出现了以上情况,一定要及时给他指导和帮助,让他明确地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帮他建立对待朋友时所必须秉持的界线。
同时,我们可以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环境,给他机会去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或者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增加他的交友面,减少他和品行不良的孩子接触的机会。
是“坏孩子”还是“坏行为习惯”?
生活不是样板戏,好人坏人无法一眼洞穿,也不能只以好坏来给人群分类。人是复杂的,孩子亦然。
真正坏到根上的孩子还是少数,我们担心的,无非是其他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会影响到自家的孩子。而问题也往往就出在这里,遇到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孩子,大人往往容易犯一个毛病,上来就以偏概全,盖棺定论,给对方扣个“坏孩子”的帽子。
小一点的孩子,爸妈说啥就是啥,不辩不争。大一点的孩子,你这么指责他的好友,必定引起反抗。
一位妈妈在论坛求助,她儿子上初二,成绩年级前十,却跟一群逃学、成绩差的“坏孩子”成了好朋友,整个暑假都偷偷跟这些孩子出去玩。断网、没收手机、禁足……妈妈用尽方法都无果,孩子从不认为自己有错,而且,他强烈抗议妈妈替他择友的行为,还在网上吐槽妈妈支配他的人生,蔑视他的智商,两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如果妈妈能就事论事,只是否定孩子朋友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否定对方的全部,也许结果会大为不同。
最有说服力的,不是妈妈的评价和判断,而是对方的具体行为和习惯。举个例子,儿子的朋友逃课,这是事实,是对是错孩子心中有谱。逃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逃课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启发孩子自己去判断、去评价。
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探讨,说出自己的担心,这既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反过来有促进了孩子个人能力的发展。
孩子交友的背后,也反映这他的心理需求。为什么愿意跟逃学、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这些都是爸妈应该思考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好朋友在孩子心中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存在,真正的友谊不止能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也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美好的体验,这是父母所无法给予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充分给孩子交友的权利,不过分干涉孩子交友。但是并不能放任自流,也应该随时监督孩子的交友情况,一旦有问题,还是要果断出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