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历史纪事 赵匡胤是如何将权力牢牢集中在自己手中的?他用了哪些手段?

赵匡胤是如何将权力牢牢集中在自己手中的?他用了哪些手段?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关于“过河拆桥”有一个众人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当年刘备在长坂坡前打了败仗,刘备带着百姓以及残余势力缓慢逃遁,曹操在其身后火速追击。当曹操追至长坂坡后,见张飞只身一人立马桥上,身后尘烟滚滚,心中害怕中计,不敢近前。张飞下令将桥梁拆断,去追刘备,曹操派人打探发现桥被拆除,定是疑兵,于是火速追击。可见,过河是否要拆桥是门学问,拆得好了赢得人生,拆的不好可能也毁了人生。关于“过河是否要拆桥”,宋太祖赵匡胤可谓是行家。

陈桥兵变,慕容延钊担任殿前都点检一职,但在“杯酒释兵权”之前,赵匡胤就罢免了慕容延钊的这个职位,安排他做了节度使,并从此不设立这个职位。原因很简单: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通过殿前都点检一职,所以为了避免历史重演,这个职位必须消失,所谓“过河一定要拆桥”。

“杯酒释兵权”也算是赵匡胤“过河拆桥”的一种表现形式。赵匡胤在老兄弟们的扶持下坐上了皇位,但他觉得皇位有些烫屁股,(毕竟这帮兄弟都曾为皇位烧水添柴)他有些害怕,便掏空心思,砸也要把这座桥砸掉!

赵匡胤不愧为拆桥的一把好手,这些老兄弟们非但没有反抗,反而“感激涕零”的离开京城,开开心心做节度使去了。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赵匡胤面前:禁军仍然需要统领,该安排怎样的人统管禁军呢?《史书》载:“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

意思是赵匡胤挑选第二代禁军领导的原则是:资质越低越好,才能越平庸越好,这样更有利于他对禁军的控制。说白了,找“忠诚的傻子”呗。各位不要以为赵匡胤是昏了头,他这样做足以见证一件事:赵匡胤对集权的渴望。

第二代禁军只留下了四个高级将领的职位。具体情况是:马军都指挥使由刘光义担任,步军都指挥使由崔彦进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由韩重赟(yun)担任,殿前都虞候由张琼担任。我们首先恭喜这四个人名列“傻子”榜首,在来了解一下其中最特殊的人——韩重赟的悲哀。

韩重赟之所以最为特殊,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老兄弟提任,根据“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的规则,韩重赟这个人一定很听话,并且没有太高的威望。而事实确实如此。由于韩重赟资历最老,很多大事都由他来办,比如修皇城、修宫殿、监督数十万壮丁堵塞决口,“乾德三年秋,河决澶州,命重赟督丁壮数十万塞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重赟在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同时,惹来了一批又一批小人的妒恨,“谮(zen)重赟私取亲兵为心腹”诽谤韩重赟暗自培养亲信。不得不说诽谤之人摸透了赵匡胤的心理,深知赵匡胤的底线,一定不会容忍这样的事,于是“上怒,欲诛之。”不经调查要将韩重赟诛杀。

还好赵匡胤身边有一位高瞻远睹的重臣——赵普。他说:“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大意为:殿前司禁军赵匡胤不可能自己统领,肯定要找人代替;若韩重赟仅因有人进谗言被诛杀,那么其余人肯定会由此感到害怕,谁还会来为陛下统领禁军?

赵匡胤明白其中的利弊后,放下了屠刀,但这件事在赵匡胤心中始终是一块心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 韩重赟没有任何意外的,像其他老兄弟一样去边关做一个快快乐乐的节度使了。

最后,简单提及一个悲剧式代表人物,出任殿前都虞候的张琼。张琼做人第一忠勇、第二无心机,这也是赵匡胤看上他的根本原因,但就是这一点,也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

赵匡胤在禁军中安排了两个密探,一个叫史珪,一个叫石汉卿(不是张学良!)二人皆受到赵匡胤的信任,而且是无比信任,所以官职不是很高的史珪在禁军里可以横着走,所有人都巴结着他们,但张琼除外。

张琼非但不巴结,并且取外号羞辱二人“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 ”张琼把他们比作老巫婆,令两人怀恨在心。二人共同诽谤张琼私养家兵,赵匡胤又是“大怒”,将张琼叫来“面讯之”,张琼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低声下气般讲话,从而注定了命运,在朝廷上被打到“铁缒击其首,气垂绝。”

张琼死后,赵匡胤才知道张琼家里没有余财,甚至只有三个仆人,“心生愧疚”厚待了其家属。但对于石汉卿等人的诽谤诬陷行为,仅仅只是斥责了石汉卿。史书所述非常值得玩味“然亦不罪汉卿”。

“然亦不罪汉卿”!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这些眼线的信任,但是否更能看出赵匡胤本不在意张琼一类人是否真的有反心,他在意的只是权力是否集中,他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人,为的是将权力牢牢抓住自己的手里。赵匡胤这过河拆桥的工夫真可谓是出神入化啊。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不打不骂能培养出优秀孩子吗
下一篇
北周皇帝宇文邕都做过哪些事?为何后世评价如何之高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