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啥要啥的毛病改如何改?孩子见啥要啥,不买就胡搅蛮缠,爸妈该怎么办?下面看看这篇文,了解一下孩子和父母之间隐形的权力之争。
先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和橙子去798玩。那里有很多小店,卖各种有创意的小玩意儿。
橙子一进去眼睛就忙不过来了。
一会儿跑过来说:妈妈,你给我买这个指尖陀螺吧。一会儿拉拉我的胳膊:妈妈,我想要那个宝剑。
眼看就要陷入“同意——拒绝”的拉锯战中,我掏出50元钱给橙子:
“老规矩,这是你今天的活动经费,买小玩意、买零食、买饮料都可以,你自己决定怎么花,可以吗?”
橙子开心地点点头。
局势很快发生了转变。
橙子不再缠着我要东要西了,他开始在指尖陀螺和小宝剑之间来回游移,最后停留在宝剑前。
第二个选择来了。
各式各样的玩具宝剑有十几种,橙子又开始犹豫了,拿起这个,又看看那个,比较来比较去,拿不定主意。
我挺喜欢其中一把绿色的宝剑,看起来更精致一些,就推荐给橙子。
橙子看了看,又放下了。
好吧,我控制自己不再多话,耐心地陪在一边,等他自己做出选择。
最终,橙子选择了一开始就看中的那把红色的宝剑,自己掏出钱买了。看得出,橙子非常喜欢,一路上剑不离手,比比划划玩个不停。
走了没多远,我们又发现一家小店。他家的玩具兵器看起来更炫、更精致,价格也稍微高一些。橙子一眼就看中了一把刀,爱不释手。
向小店的阿姨问了价格,发现超出他余下的活动经费一大块。
橙子有点沮丧,不说话了,拿着那把刀翻来覆去地把玩。
我有点心软,告诉他:要是特别喜欢,我可以帮你再垫点钱。
橙子想了想,摇摇头:不了,我下次再买吧。
我有点吃惊,又有些欣慰: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然而橙子没有立刻离开,站在那里把玩了半天,我就静静地陪在他身边。
直到他说:咱们走吧。
发现了吗?
从缠着要我买,到自己做主买,还能控制自己延迟满足,橙子状态的转变,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
买,不买——这不是一个单选题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好像有永不满足的物质欲望,一出门就要买东买西,见啥要啥,不给买就胡搅蛮缠、哭闹不止。
答应买吧,怕惯坏了孩子,他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不买呢,又不知道怎么处理。费尽口舌讲道理不听,最后只能靠吼和打,过后又为自己的粗暴自责不已。
其实,当你在反复纠结“买还是不买”时,就说明,你已经陷入了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了。
权力之争的意思是:这事谁说了算? 我听你的,还是你听我的?
简单说来,孩子要买东西,是在表达他的主张,想要自己做主。
而父母往往出于各种理由拒绝孩子,暗含的意思就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的才对,你要听我的。
当陷入权力之争时,父母很容易陷入一个单一的思维模式里:要么同意,要么拒绝。
而不管是同意还是拒绝,其实父母还是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的深层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虽然表面上,他也许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所以,一旦有机会,他还是会发起新一轮权力之争。
孩子为什么会乱要东西?
很多时候,一个乱要东西、胡搅蛮缠的孩子身后,会有一个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的妈妈(也可能是爸爸)。
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能买,作业要盯着,天天催催催……心情好的时候,讲一番大道理。火气上来了,就是一顿吼和打。
在这样的环境中,到处都是条条框框,孩子被管得密不透风,他的自我被妈妈的气势逼到角落里,缩得很小很小。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潜意识会到处寻找有缝隙的地方,千方百计想钻出头来透透气,用各种方式来“做自己”——哪怕是以扭曲的方式。
既然在家里什么事都得听妈妈的,那么在外面,买个零食、玩具、文具,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我就要自己做主,表达我的意愿。
这种情况下,大人所有的说服、讲道理、吼、训斥,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两个字——拒绝。
拒绝得越多、越厉害,也许表面上压制了孩子要买东西的行为,但孩子的主张也被压制了,一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又爆发出来。
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没有赢家。
怎样避免权力之争?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我在上面的小故事里就用到了:
既然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力,那就满足他——父母适当后退,在一定的范围里放权,让孩子自己做主。
比如,去超市前和孩子商量好,这次咱们只能买两种(具体几种,要和孩子商量好)零食,具体买什么,你自己决定。
比如,孩子要吃肯德基,那就和孩子商量好,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至于什么时候吃,由他自己决定。
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再强调一下:咱们说好了,可以买零食,但只能买两种。咱们都要说话算数,好不好?
孩子都是喜欢说话算数的,让他自己做出承诺,他一般就会很自觉地遵守。(我们大人也是,承诺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就有一种仪式感,自我约束力会更强一些。)
这时,“敌我”矛盾就变成了“人民内部”矛盾。
孩子的注意力由和父母对抗、争取权力,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在反复比较、思考中倾听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自我的意愿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了表达。
需要注意的事
当孩子在做选择时,很多父母会忍不住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旁边嘀嘀咕咕,“引导”孩子选择父母自己比较中意的东西。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只会瞎挑。
不如选这个,质量更好、看上去不那么垃圾,那个家里已经有不少了……理由一大堆,出发点都是一个:我是为了孩子好啊。
你知道吗,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隐蔽的、温柔的控制——你还是想把挑选东西的权力抓到手里,想为孩子负责。
这样的控制只会让孩子觉得烦躁,意识到你所谓的“让他自己做选择”只是一种姿态,是虚的。
几次下来,孩子就不愿意配合你玩这个游戏了,重新陷入权力之争——而且争夺得更细致全面,从买不买争到买哪个。只要有一点空隙,孩子下意识地就会发起战争。
你会更困惑:我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了,他怎么反而越来越不讲理,越来越胡搅蛮缠了——一定是这个方法不对。
孩子行为的变化是一面镜子,你可以由此看出,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妥当。
当你给予孩子信任,孩子也会回报以信任。
当孩子乱要东西的事情总是发生,我们需要觉察,是不是平时对他管得过多?
我们要学会把危机变成契机,把日常小事当作练习——练习和孩子沟通协商,练习放权给孩子,练习尊重孩子的选择。
接受在一个范围内所有可能的结果。
日久天长,这样的选择练习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有自信、更有主见的人。
他会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需要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延迟满足——这两种品质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备的。
有一天,你也许会突然发现,孩子乱要东西的问题消失了,还变得懂事了。
那么恭喜你,你也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