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很多父母,并未曾尝试去理解孩子撒谎背后的心理诉求,而是频繁地把孩子归于爱撒谎,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因为“撒谎”一词,显然早已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糟糕的、不好的味道,以及很浓的道德羞耻感。
从心理学角度说,没有爱撒谎的小孩,只有没准备好,去理解孩子的爸妈。
▌这些都是正常的“撒谎”
小孩站在商品架前,盯着奶酪说,妈妈,我从来都没吃过奶酪。
其实孩子真正想说的是,妈妈,我现在特别想吃奶酪。
小孩看见香蕉嘴馋得狠,于是站在水果摊前对大人说:我很久没拉臭臭了。
其实孩子真正想说的是,我想要吃香蕉,你说过的,香蕉可以通畅便便。
上面两个小故事中,孩子只是在表达一种愿望,需求。这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是孩子的想象性说谎。他们在尝试用一种独特方式去表达,并且以为这样大人会更容易懂得。父母只需要去确认:“你想吃/想要……对吗?”
另外,4、5岁以前的小孩,无法很好地分辨真实和虚幻、真实与想象的差异,且他们的想象没有受到成人世界里的约束,所以孩子往往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景象来,并且信以为真。这一方面是思维发展阶段的局限,同时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独特需要。
孩子迷恋超人,是处于他内心的全能幻想而非故意撒谎
当孩子迷恋超人,或者有一个假想的朋友,或者把自己的一个梦境说得跟真的一样,这多半出于他们尚还稚嫩的一种全能幻想。这些被幻想出来的事和物,建构了孩子们专属的一个空间,意味孩子在长大,在逐渐走向独立,同父母分离。
所以,父母可以适度配合孩子的幻想。起码不要去嘲笑孩子,或者第一时间就去矫正孩子。
▌不正常的撒谎,源自父母的不恰当应对
也有时候,孩子的确会故意撒谎。
对此,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对处于0~9岁(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他们常会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也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
如孩子打碎了一只花瓶。当大人问谁干的,孩子下意识回答:不是我。
孩子为什么否认呢?因为他的经验可能已经让他预测出:即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爸妈对于我的犯错行为一直都是不接纳的。他们会严厉地惩罚我的。
所以,但凡一个聪明的小孩,都会在当下否认,撇清自己。
不敢说真话的孩子或因为虚荣心或害怕惩罚
什么样的小孩不怕说真话,勇于承担呢?
做错了事以后,父母不会人为惩罚孩子,只会引导孩子去承担错误的自然后果。比如,打碎了花瓶,大人首先关心孩子的身体,问:没有受伤吧?
其次,共情孩子:打碎了花瓶,让你有些害怕,紧张吧?
最后,引导孩子如何处理结果,由孩子负责清理碎屑,或者帮孩子一起处理。
这样的孩子,下次再犯错的时候,一定不会害怕承认错误。因为他心里笃定,父母一定不会因此惩罚他,会站在他这一边。有父母的接纳作为保护伞,孩子也不必去撒谎自保。
▌孩子说谎,聪明父母这样应对
孩子犯了错,面对一个犯错现场,不要问:“是谁干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试着询问:“需要我帮你吗?”或是询问孩子意见:“你觉得怎么做好?有没有好办法?”最好是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让孩子了解,谁都可能犯错,不过办法总比错误多,事情都能得到解决。
如果一个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案,可以试着帮助孩子分析,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好的,有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不好的,而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行动前考虑到可能的结果,并规避不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做错了,我们就有必要为结果负责,要做的是,努力弥补而不是推卸责任。
亲子关系是孩子教养问题的前提和根本
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你明明很健康,却为了某事当着孩子的面给老板打电话请病假,相信孩子不可能学会诚实。
想要孩子跟大人说实话,父母需要营造轻松而温馨的亲子氛围,让孩子知道“哪怕自己做错了,我也不用担心会受到惩罚,我可以将一切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告诉爸爸/妈妈。”
亲子关系是孩子教养的前提和根本,父母有必要好好经营。因为与说谎相对应的是诚实的品质,诚实的基础是信任。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和信任对象,若孩子从父母身上都无法获得信任和依恋,自然也不可能避免说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