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幼儿教育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实挺让人心疼的!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实挺让人心疼的!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按照别人的想法去行动,从而丧失了自我。不懂的拒绝,一味的委曲求全,孩子这样的性格,罪魁祸首是父母。

妈妈生气——孩子赶紧道歉: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妈妈很累——孩子立马给妈妈揉肩捶背:妈妈辛苦了;

妈妈沉默——孩子战战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动。

你一定很惊讶,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你想要吗?

其实这种“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讨好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按别人的意愿行事,做别人期望做的事情。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后会成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欢察言观色,不懂拒绝,总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里自行消化……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如白纸一般的孩子也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吗?答案为是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导致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父母。

1、小时候父母陪伴缺失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时期,如果这段时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后的安全感普遍会缺失。

而6岁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观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那孩子的性格会内向、自卑、悲观。

童年时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潜意识层面一定是受到伤害的,这种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满足物质需求就能解决的。

还有那些寄人篱下的孩子,他们会有一种“我只有讨好他们才有饭吃”的潜意识,这种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让别人高兴,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观。长大后,这种孩子很容易因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2、严格压抑的成长环境

父母要求严厉、从小处于高压生活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形成讨好型人格。

这次考了100分——爸爸妈妈笑脸相迎;

这次考砸了——家庭气氛弥漫着火药味,各种质问、谴责劈头盖脸地袭来;

好好练琴——妈妈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一旦厌倦偷懒——各种牢骚抱怨诉苦洪水般袭来。

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逐渐学会了妥协。高压教育下,你将会收获一个表面上“喜欢”学习,“热爱”练琴的孩子,甚至将来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也会“乖乖”听从父母的建议。

3、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价值感很低,不自觉地就会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也会不自觉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

他们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

● “别上人家家玩,净给人添麻烦。”

● “别那么不懂事,让叔叔阿姨看笑话!”

● “咱们家条件差,人家给的东西不能要,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为了不让孩子陷入“讨好”模式,建议大家这样做:

首先,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足够多的安全感

我们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不要让孩子觉得,当他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就会失去爱。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勇于表达自己,并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其次,给孩子“做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

也许我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是一个平凡人。

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准备和认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管孩子变好,还是变差;也不管他们有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始终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动力。

最后,给孩子最好的爱——陪伴。

对于孩子来说,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几乎每一个问题小孩,都有童年时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别忘了预留时间给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失去自我”倾向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安慰或疏导,帮助孩子做回自己。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纯粹的,像婴儿一样,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睡,喜欢就要,不想就拒绝……一旦陷入“讨好别人”的模式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遵从自己内心和自觉的勇气。

讨好型人格一旦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当父母的应做到时常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学会让孩子说“不”。

或者,也可以把他交给哈沃美国小学。这里的5A好外教最擅长鼓励和引导孩子。在这里,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学会独立思考。在快乐的学习中,成为那个“只做自己”的自信小达人。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给女儿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成为普通人!
下一篇
春节将至,孩子心里有些话说不出口!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