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小新妈和几位妈妈一起去上亲子课,休息间隙,大家讨论起了孩子。
正说着谁家谁家的孩子很乖的时候,一位妈妈突然很兴奋的说:
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特别懂事,从生下来就没让我们操心过,小时候把她放在床上从来都不闹,每次送去幼儿园也从来不哭…
这时候大家都说:确实,你家孩子一看就很乖。
尤其是家有男孩的妈妈们,不禁感叹说:还是女孩好啊,乖巧,没那么闹腾。
可小新妈却一点都不认同。
明明这个孩子脸上就没有一丝开心,反而是很沉重苦涩的样子,一点都不像一个几岁的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懂事」「乖」应该是对孩子的最高赞誉。
每次去学校接孩子,我们都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不乖,有没有听话?」
平常聊起孩子,无非就是互夸,「你家孩子真乖」之类的。
好像乖与不乖已经成了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似的。
可我们却忽略了,长期这样,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种认识。
他们知道听话就会得到奖励,不听话就会被惩罚批评,他们知道自己表现的越乖,我们就会越开心。
所以常常为了得到我们的表扬,而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很多心理学家都说过:
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心智越成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乖」其实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
有的孩子刚入幼儿园时很乖,不哭不闹。
但是,一两周后问题来啦,爱打人,半夜经常哭醒。
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孩子是不愿去幼儿园的,因为害怕去了幼儿园见不到妈妈爸爸。
但为了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就得表现的乖,不能哭闹。
这样,孩子压抑的情感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宣泄,例如爱打人、半夜哭醒。
其实孩子能够在我们面前哭,恰好说明他觉得我们可以给到他足够的安全感,他知道爸爸妈妈会照顾他的情绪。
这而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乖」意味着讨好别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有位妈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妈妈带她出去玩。
问她想不想要商店里的糖果,其实她特别喜欢吃。
可是,为了让妈妈觉得自己是懂事的乖孩子,就告诉妈妈自己不喜欢。
而她长大以后,就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的烂好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认可为主导。
渐渐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表面上很乖,实际上却很压抑很痛苦。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我们都希望孩子走一条可复制的道路,过着稳定的理想生活。
我们想让孩子乖乖听话,按照我们想要他走的轨迹去走。
可是却忽略了我们在孩子身上的控制感。
而这些控制感直接导致孩子没有主见,甚至长大后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迷茫。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吧。
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很出色,但真正取得更大成就的往往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当然这话不绝对)!
比如说马云。
马云从小就是一个调皮孩子,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
最严重的时候缝过13针,挨过处分。
功课也不好,数学考过1分。
有一天上午,第四节是数学课,马云由于肚子饿了无心听课,就坐在位置上想中午该吃什么。
这个时候数学老师发现他发呆,就提问他:「1.230小数向右移动一位,将会怎么样?」
马云毫不犹豫地回答:「将会吃午饭」,结果全班哄堂大笑。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如今却成了互联网的领头人。
所以啊,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培养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很多时候孩子确实需要听我们的话,毕竟我们有着他没有的经验,可以指导他少走弯路。
但事事都听我们的话,甚至为了让我们说他懂事说他乖,而故意听我们话的行为就不可取了。
孩子嘛,还是要有哭有笑,这样才是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本真。
以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特别乖却没有任何主见的人,这样的孩子,就算长大了,还是要走很多弯路的,甚至会更吃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