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一个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我问起原因,结果孩子满不在乎的告诉我:
父母为自己留下三套房,将来只要靠房租,不学习也可以比许多同学过的好。
惊诧之余不禁让人悲叹!
每个家长都希望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有的留捷径,有的留职位,有的留房产,有的留金钱,有的留关系……诸般存留,透出父母殷殷之情,为人父母的品级与眼光也同时显现了出来。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重要的存留法则:家长在这一方面为孩子留下的、省下的、谋下的,孩子极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成倍地将其浪费祸害掉。开篇提到的为孩子留下三套房产的家长就是此例。三套房产,留下的财富不可谓不丰厚,可极有可能抵不过孩子将来的挥金如土,也治不了孩子在精神世界里的萎靡消顿。
作为老师,我建议每一个家庭都能为孩子留一墙图书。
给孩子留下一生阅读的好习惯
作家蒋子龙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而现实中的一些情况却是相反的:
家中禁书:
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任务繁重,不能分心阅读那些与考试内容无关的书籍(其实,家长也分不清哪些书真正与考试无关)。家中除了课本练习册、试题分类汇编,学习指南外,几乎什么书都不能有,什么书都不能看。
家中无书:
我们一部分家长下班后,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因此,家中藏书寥寥。家中几乎没有可以让孩子穿越时间的隧道与伟人对话的书,没有可以飞越重洋徜徉于异国他乡的书,更没有丰富和发展孩子精神世界的书。
将来再说: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等到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阅读需要,那时他一定会自己选择。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读书的习惯,阅读这件事对他来说,恐怕也就变成非常困难的事了。
周国平先生曾在文中讲述他的女儿啾啾特别喜欢读书,“她经常从书柜里抽出一本来,随意看看。”这一随意,就让啾啾在五岁的时候看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完了“世界名著之旅”。一个孩子看着家中一墙图书的时候,心中更容易产生要将这些书全部读完的愿望和计划,孩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家有一墙的图书,也意味家长是爱读书的人。孩子每天看到父母各自从书架上轻轻抽取一本书,打开,静静阅读。我想孩子就会从心底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书中的无尽风光。
当孩子将阅读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好习惯保持下来时,孩子的心中就会燃亮一盏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灯,前行之灯。有了这盏灯的指引,他们的人生不会迷茫;他们的生命始终明亮。
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陪孩子走完一生,真正可以在父母走后,不断给孩子支持、慰藉、温暖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正是这些默默站着的书。
图书,给孩子提供了发展中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我的一位理科成绩极为出众的学生,高考后与我深入交流了对人文学科学习的看法。
他说,家里的藏书实在是太少了,他其实一直狭隘地将自己“锁在”了数学里。
我也坚信,如若在他成长的环境里,有一墙图书的话,今天的他又将是怎样的一种风貌呢!
临走的时候,他让我给他的暑期出行提供些地点,我说可以去武夷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人文积淀深厚。他听后问我:武夷山在哪里?我说在福建。他又问我,福建在哪里?我说在广东旁边。说罢,我们一起笑了。
他坦诚地对我说,老师,让您见笑了,我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您说,我还能补上吗?
我坚定地对他说:能。
我自然没有骗孩子,但是如若在孩子发展更早的一段时间内,能为孩子提供一墙图书,这样常识性的课又何必要补呢。高中阶段,才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晚了。
一本书,提供给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确实是巨大而不好测度的。
英迪拉·甘地的父亲尼赫鲁在给13岁女儿的信中提到:你还记得当你第一次读到贞德的故事吗?你是多么的神往,以及你要像她那样做人的雄心壮志吗?
圣女贞德的故事在英迪拉·甘地的内心里点燃起英雄主义的烈火,给了她一个英雄的魂魄。自此以后,她的生命里,不仅仅像其他孩子那样有食物、游戏、自我的烦恼等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世界里,多了一道宏大而坚定的力量。
一个15岁的少年阅读了一本名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的书,牢牢地记住了这样一段话:“敏锐地感受优美的事物,勇敢地揭露丑恶的现象,并将这种感情化为行动,便是一个有钢的意志、铁的性格的人。”这些话影响这位少年终生,塑造了未来剧作家沙叶新一生坚毅的性格。
我的一位升入高二的学生一改昔日不佳的学习状态与精神状态,成绩提升明显。有老师奇怪地询问原因,她说:“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梵高传》,梵高改变了我。”前段时间她从法国给我寄来了明信片:“老师,我想看看阿尔的阳光,看看梵高。《梵高传》让一个人重新树立了人生目标,明白了人生奋斗的价值。”我们岂可小觑一本书的能量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留一墙图书给孩子,说不定哪天,在孩子偶然的一次翻阅中,他(她)一下子触摸到了神奇而微妙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他(她)跨越了时空,完成了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他(她)在放弃中,无限地建立着;他(她)流着泪,感受着……而这一切,正是我们父母给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正是我们父母留给孩子一笔巨大而生动的财富。
人的潜能是不可知的,是无限的,但是它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能迸发出来。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激发的条件,一句话,一个人物,一个小事件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书可以为孩子无限广阔的未来充分奠基鲁迅先生小时候一放学便回来翻看家中的藏书,在七八岁时已看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已读了白居易、陆游和李白等人的诗词了。
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可尼的父亲为他留下了无数的书籍。他将这些书籍全部阅读之后,便开始着手实验,要把书上的道理化为现实。27岁他便发明了无线电,35岁他便获得了诺贝尔奖。
完全有理由说,家中丰富的藏书,为他们日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我感觉到许多学习成绩较好、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比较明确,而且层次较高。而这些规划与目标,与这些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着惊人的照应关系。
书籍记录了人类精神文明最优秀的成果,读书就是在享有这一成果。书籍的背后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神奇、光彩夺目……通过在这样的世界徜徉与流连,我们的孩子才能变得情感更加丰富,心智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敏锐,胸襟更加开阔,目标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独立……通过读书而形成的确立,是扎实的确立,是全方面的确立,是“人”所不能及的那种确立。
可是现实中一些家长却缺乏这样的认识。
一位男孩子的数理化成绩较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弱,文科成绩不理想,很吃力。
家长不无自豪地说:“这孩子随我,不喜欢读书,我从小就不爱看书,我们家也没什么书!”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狭窄,就局限了孩子的发展。因为我们不曾体会到书中无限丰富的世界,就同样也拒绝孩子进入到这样的世界中。我们由于种种的原因,可能很“小”;但书中的世界却很“大”。
留一墙图书给孩子,放孩子到无限的光明与广阔的未来中去吧!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崇高使命与广阔心胸。
把父母生命的脉息真正留给孩子一些家长也曾不惜重金为孩子买书,买回来后立在书架上,期待孩子去阅读。结果许久以后,留下的只是封面上一层灰。
其实我所说的为孩子留一墙图书,还意味着:如果家长也参与阅读,那些书中存有父母写下的批语,记录着父母的阅读体验,哪怕仅仅在书中留下了一道折痕,这样的书传到了孩子的手中,就是把父母的亲情传递给了他(她),就是把父母生命的脉息传递给了他(她)。
这样的痕迹留存于书中,将来更会留存于孩子的心中。当孩子翻阅这些书时,就会从书中拾取岁月的痕迹,就会看到爸爸妈妈昔日感动与沉思的旧迹,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父辈的读书精神与阅读智慧,就会感触到父辈的生命态度……
这些生命的丰富与原本书中的丰富汇聚在一起,怎会不令孩子感动,怎会不让他们心潮澎湃!这样的方式不知要胜于多少无谓的说教呀!
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学问就是在两代人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读书杂志》、《经传释词》流传千古;曾国藩多次与其弟其子共同探讨《诗经》、《大学》、《文选》,并在书籍上记录阅读体验和心得,《曾国藩家书》震动古今。
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当阅读让我们走进了其他更多生命的思想、感情、境界时,我们就是在成倍地扩充自己思想、感情、境界。此时虽然我们的生命不能在时间上延长,但是阅读给了我们更多的生命,它在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
留一墙图书给孩子吧,因为我们虽不能延长孩子的生命,但我们可以改变孩子的生命宽度与深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