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立妈妈的讲述:孩子迷恋考试是好事吗
立立今年13岁,上初中一年级。提到这孩子,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说:立立聪明、懂事、学习成绩好,将来肯定有出息。
也经常有家长向我请教:你是怎么培养立立的?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呢?
其实,立立小时候也很贪玩,不爱学习,拿起书本就喊头疼。小学一、二年级时,每次考试都只是60多分。我和他爸非常着急,打过他,也骂过他,可并没有什么效果。
二年级下学期时,立立看中了玩具城的一款变形金刚,吵着要买,我灵机一动,说:“如果你期末考试语文、数学都得90分以上,我们就给你买。”
立立果然开始努力学习,其间他多次央求我们:“你们将变形金刚给我买了吧,我保证考高分。”但我们的态度很坚决:“考不到90分就不买玩具。”
那次考试,立立语文得92分,数学得91分,刷新了纪录,我们非常高兴,不仅给他买了变形金刚,还带他到肯德基大吃一顿。
我们从奖励教育中尝到了甜头,从这以后,不管立立提什么要求,我们都会提条件:你考试得××分,我们就满足你。
立立也很争气,几乎每次都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也说话算数,绝对兑现诺言。立立的学习成绩提上来了,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
可是,有一次却发生了例外,三年级的一次单元测验,他语文只考了73分。我非常生气,将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并惩罚他双休日两天不准迈出大门一步。
星期天下午,趁我们不注意,立立溜到门口,没想到被他爸发现了,立立说他和同学早就约好了去打乒乓球,如果不去,同学肯定会说他不讲信用,他爸对他吼道:“你必须为你考砸了付出代价!”
立立读四年级的时候,我和他爸的感情出现一些问题,两人经常吵得天翻地覆。
有一次,在亲友聚会上,因为一点点小事,他爸又和我大吵起来,而且还大声嚷着:“过不惯就离,离了都省心!”在一旁玩耍的立立立刻跑过来,抱住他爸爸的腰,说:“爸爸,你们可千万别离婚啊!我不想变成没爹没妈的孩子。”
在场的亲友也纷纷劝他爸:“你看这孩子多懂事,看在孩子的分上,有什么事不能忍一忍的?”“立立这么聪明、乖巧,以后一定有出息,你们可不能耽误了孩子啊!”
他爸找台阶下:“立立,你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立立重重地点点头。
为了让立立安心学习,我对他的起居饮食照顾得无微不至,能代劳的都代劳了,比如整理床铺、倒洗澡水等,尽量节省他的时间。
立立也很听话,主动放弃下围棋、打乒乓球等兴趣爱好,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五年级开始,立立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但是他好像并不满足,要拿到全校第一、全市第一。我们也鼓励他要再接再厉。有一次,他考试成绩排全班第一,全校第五,他很难过,气得直捶自己的脑袋,说自己太笨、太粗心了,而且将自己关在书房一整天,不吃也不喝。
升入初中后,立立的学习劲头儿更足了,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凌晨两点,6点又起床背英语单词。我们提醒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因为学习搞垮了身体,他不听,仍然挑灯夜战。
我们只好偷偷将电闸关了,立立竟然大吵大闹,说是要到马路上去学习,如果不学习,他就睡不着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立立竟然迷恋上了考试,只要几天不考试,他就会烦躁不安,整
天念叨:“怎么还不考试呢?”一听说要考试,他就像打了兴奋剂似的,立刻亢奋起来,甚至整夜看书做题,不肯合一会儿眼。
他还特别留心收集各类竞赛的信息,只要听说哪儿有学科竞赛,他都会去参加。当然,大多数考试和竞赛中他都能取得好成绩,为我们这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夫妻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挣足了面子。
据我所知,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考试,可立立为什么对考试如此感兴趣呢?这种情况到底好不好呢?
“考试成瘾”是心理病症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的考试压力非常大,他们对考试产生厌倦情绪是正常的;
相反,如果迷恋上考试,把考试当成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来源,这就是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案例中立立的“考试成瘾”是需要心理干预的。
立立的妈妈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她混淆了“学习上瘾”与“考试成瘾”。学习上瘾者享受的是掌握知识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他们掌握主动权,自主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怎样学,并乐在其中。
而考试成瘾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是家人、老师等他人的奖励和认可,他们是被动而学,顶着压力而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考试成瘾”的孩子都被冠以“聪明、懂事、爱学习”的帽子而备受推崇,这种误导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人就会迷上这种刺激方法,不管这种刺激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这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机能就会受到严重伤害。
心理学家做过试验:用较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然后让小白鼠学习控制这种电击的方法,但小白鼠根本不想控制,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电击自己,一直到死都不会停止。
家长可能会感到困惑:鼓励孩子爱学习难道有错吗?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家长的引导方法有时不太恰当,这就会导致孩子舍本求末。
比如,立立的父母完全以他考试的成绩来奖罚孩子,考得好就满足他的要求,并给予额外奖励;考得不好,就对其进行惩罚。
久而久之,立立便将考试当作满足自己要求、实现自己意愿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刚开始考试没考好,父母会对他进行惩罚,后来这种惩罚则转化成他的自我行为:闭门思过、绝食。
父母对立立的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其自理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漠视的,考试因此成为立立唯一能控制而且唯一能控制得好的一件事。
另外,立立“考试成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动力——为了家庭的幸福。
有时,孩子会成为父母婚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维护父母的关系。这其实是孩子的悲哀,他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
立立的爸爸却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让立立当着众多亲友的面做出承诺,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就和你妈妈离婚。
因此,立立的学习目的又赋予了另一层意义,即保卫家庭。
从短期来看,考试成瘾的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如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非正常的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会让孩子变得偏执,甚至发展成人格障碍等异常心理。
正确引导孩子看待学习和考试
既要鼓励孩子争强好胜,好好学习,又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呢?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试要有正确的态度。
谁都知道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呢?
一方面,这是应试教育体制的衍生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会有攀比的心态:谁的孩子成绩好,谁脸上就有光。
很多家长爱拿孩子炫耀:我家小龙这次考试又得了100分,我家琴琴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这看似在比孩子,其实是大人之间的攀比——怎么样?我比你强吧?
家长的这种攀比心理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在同学中进行攀比:分数高者为王,分数低者为寇。
于是,人人都朝分数看齐,铆足了劲儿要考高分。此外,孩子也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爸妈高兴,我必须拿高分。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来自父母,父母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认识。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也爱学习,但我们绝不盲从考试,绝不追捧分数——如果家长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言行中,孩子就不会一味地迷恋考试和分数。
第二,不要过度奖励“好成绩”。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但鼓励也要找准时机,找对方法。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乐,但不必给予他很高的物质奖励。
对孩子而言,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奖励,因为这是对他学习成果的检验,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但如果频繁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这种内在的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会因此变得不再单纯。
第三,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他们的唯一任务,家长不允许孩子分心,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孩子最后把成绩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就不难理解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而且家长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度参加家务,既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也让他从劳动中获取快乐。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但要注意,如果家长将培养爱好当作必须完成或必须做好的任务来强迫孩子,那爱好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立立父母的家庭作业:
●给立立减压,告诉他分数高低是次要的,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当立立偶尔考砸时,父母要给予关爱和理解,而不是责骂和惩罚;
●让立立适度参与家务,并鼓励他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