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这是北宋奇人邵雍所著《梅花诗》中的语句。其中暗喻了赵氏宋朝三百年基业的覆亡,随着陆秀夫负帝投海,"长天碧水"间吞没了宋室最后一线希望。不过在其前3年,蒙古大军就已经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作为当时的亡国之君,年仅六岁的宋恭帝沦为蒙古元朝的阶下囚,开始了长达47年的传奇的俘虏生涯。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亡国之君这个称呼虽然不太好,并不能说明每一个都是无能的,虽然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但是总是会有例外的。而在一个朝代灭亡之后,那么新的朝代的皇帝肯定就容不下前朝的君主,因为保不齐万一前朝的君主有着复国之心,那么好不容易夺来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1274年,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祐。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六岁之时就因亡国而被虏走,到了十九岁的时候,他又被逼迫而出家为僧直到死去,他的一生遭遇是极为悲惨的。
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昔日,赵显即位之时,宋朝江山已经是惶惶不可终日了。当时蒙古统治者忽必烈认为,皇帝年幼,奸臣当权,正是统一中原大好时机,岂肯错过?
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
独断三朝(理宗、度宗、恭宗),但又生性贪婪怕死的奸佞贾似道一方面率领着七万宋军驻守在芜湖,而另一面却又派使臣到敌营中去求和,但却遭到了拒绝。
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已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此时还未被消灭的宋朝残余势力则拥立了端宗赵昰、卫王赵昌仍然继续抵抗,新征服的地区也是烽烟四起。忽必烈意识到这个落难的少帝仍有可利用的价值,只有安置了他,让他作为幌子才能招徕那些尚未归附的南宋臣子们,于是他又封赵显为瀛国公,把赵显等人幽禁在高墙深宫之中。赵显是处处小心谨慎、苟且偷生,希望能免遭迫害。在他十二岁之时,忽必烈突然下诏,让赵显迁往上都,到僻远的蒙古腹地去。
据当时有位僧人告诉忽必烈,从星相上看土星犯晦帝星,必当会有人要危害皇帝,应该加以提防;又听说有人称要为被俘的丞相文天祥起兵。忽必烈预感到,赵显和文天祥对自己的统治确实是个威胁,所以在大都杀害了文天祥,并把赵显发落到上都。
原来忽必烈认为南宋已经灭亡了十二年之久,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也基本趋于稳定,赵显在政治上、军事上已都已无任何利用价值了,便准备让他出家当和尚,这也算是网开一面了。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 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从上都(即今内蒙古正蓝族东)到吐蕃(即今西藏自治区)有将近万里之遥。一路上赵显经过草原、跨越沙漠,经过了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了吐蕃,最后居住在拉萨加大寺。
一个汉族人,只身处在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并举目无亲的环境中,显然已与昔日的生活形成了天壤之别!但赵显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也学会了藏语藏文,经过多年的勤奋钻研,逆境自生的他竟然还当上了该寺的住持。
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他为汉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至治三年,他由于无意之中写下了一首诗,而被赐死于甘肃河西,他的诗句原文如下: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诗中的下句"黄金台"是一个地名,有一典故:讲的是战国时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土为台,上置千金以招天下贤土的故事,元朝统治者认为此句是赵显抱怨自己是"台下客"未受重用,有不满之意,诗中的上句"林和靖",是一人名,是宋代一位出名的高士,此人无意功名进取,二十年不临市廛,终生不娶。他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结庐,以梅树仙鹤为伴,人称他是"梅妻鹤子"。他死后,宋仁宗念其清高,谥号为"和靖先生"这在元人看来,是赵显在以此为机而抒发内心怀恨不平,似有企图驱使复辟之心。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死的意思。
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