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郑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殖民地我们都知道,它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产物,自15世纪初世界上开始出现的殖民地,至今为止世界上仍然有的国家处在殖民地国家当中,这种最早美其名曰在原始荒地上开垦移民的殖民地,也在16到18世纪里在世界发展成为了高峰,当时整个世界85%的陆地面积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技术成熟未殖民,与主流政治外交政策不符
据《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官军自西洋还,上谕行在礼部臣曰将士涉立海洋逾十数载万里。”
郑和曾经七次下过西洋,七次下西洋的时间也是在15世纪初期,海上航行最远曾经到达过东非,明朝这时候的船只技术也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船上各种生活设施齐全,无论是从船只的规模上来说,还是船只整体承重来说,都完全具备大规模移民或出兵的条件,甚至当时的船上还可以做到种菜、养猪等等。而且这个时候,也正好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开始,那为什么当时的明朝不去占领殖民地,开启属于明朝的殖民地时代呢?
首先在政治上来说,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列举了15个不征之国,试图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方式,在世界上建立以明朝为主体的、有等级的、理想世界秩序,所以在大部分明朝的外交中,大多都是采用了和平模式为主的外交观念。而殖民地的诞生,往往伴随着血腥,暴力,欺压等等,不符合当时明朝的外交政策。
故乡之情重,远离故土,难于登天
一块殖民地的诞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将与士兵的占领,后期还需要派遣文官去进行管理,以及大批百姓进行大规模移民,并在文化等多种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殖民地当地人群。在当时的明朝,所有的国人哪怕邻间的农民都认为,我们的国家是“天朝上国”,周围的国家以及世界上的国家都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这时候让民众去移民到未开化的蛮夷之地难度不亚于登天。
在古代,哪怕是现代,故乡这个观念早已深深刻在了骨子里,落叶归根、锦衣还乡等等成语,都是形容回到故乡的,哪怕死后都有魂归故里这一说,对人们来说,哪里都比不上自己的故乡,如果要开创殖民地,就要大规模移民,让百姓等人,离开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去到他们心里认为的未开化之地,这应该在当时的明朝。哪怕当时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个匪夷所思的要求,不管是在士大夫阶层或者百姓阶层阻力都非常大。
自给自足,重农抑商,多种风险因素影响
就当时的社会经济来说,明朝的经济是半农半商,如果进行大规模移民,统治者不能不去思考移民后对国内的冲击,以及移民后对于本土经济等的影响。当时明朝国内本土完全够自给自足,这或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明初人口据《明实录》等分析,七千万左右的人口,当时广袤的土地面积完全够各地的农民开垦种植,本国的土地大多都没有消化完毕,根本不需要去进行移民。
殖民地带来的原材料以及国外市场在当时明朝国内完全不需要,殖民产生的背后都有资本主义商人的影子,主要是为了资本商业发展,封建社会自古都是重农抑商,商业地位的低下,郑和下西洋时缺乏商人的介入,封建社会中政府对于商业并不支持。
假如明朝真的殖民地成立后,这殖民地完全可以充当于古代的诸侯、藩镇,一旦诸侯或者藩镇强大起来以后,对明朝自身的统治是具有很大威胁的,当时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就是藩王出身的朱棣,统治者不可能不去思考到这个问题。元朝被灭亡后,残存的力量仍然不小,一直在北方虎视眈眈。国内藩王力量也不安分,统治阶层的工作重心主要还是在国内。
对于古人来说,自然现象是可怕的,大海是可怕的,统治者不得不去考虑航海等等带来的风险,以及殖民地当地人民反抗所带来的风险。综合以上原因,私认为是制约明朝当时没有开启殖民地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