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忱,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代,生于皇室固然是出身尊贵,一生衣食无忧,但同时也时刻面临危险,一着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出身卑微的李忱(初名李怡),选择了用装傻来保全性命,结果不仅得以顺利度过四朝,而且使得宦官、大臣误以为自己极好控制,竟然最终被拥立为帝。即位之后,李忱一改痴傻面貌,不仅一手缔造“大中之治”,而且还被誉为“小太宗”。
元和二年(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起兵谋反,当时有善于相面之人对李琦说,生于润州丹阳县的郑氏,将来必然会生下天子,李锜大喜之下,便将郑氏纳为侍妾。后李锜谋反失败被杀,作为其侍妾的郑氏也被以叛臣眷属的身份没入宫庭,成为唐宪宗宠妃郭贵妃身边的宫女。
彼时,郭贵妃宠冠六宫,经常受到唐宪宗的宠幸,于是身为其身边宫女的郑氏,便也得以经常见到唐宪宗,后受到唐宪宗临幸,为唐宪宗生下第十三子李忱。李忱虽然贵为皇子,但由于出身的问题,在皇子之中并不受宠,而郑氏也并未“母凭子贵”,身份地位并未得到提升。
正如《旧唐书·唐宣宗本纪》所载,“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或许正是由于身份太过尴尬,导致幼时的李忱在宫中少言寡语,给人留下了一种呆傻的印象,《郭弘裕墓志铭》对此同样有记载。
李忱十多岁时,曾经身患重病,在病势愈发沉重之时,却突然有光辉照耀其身,李忱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唐穆宗见过看过后,抚其背道,“此吾家英物”。此后,李忱又经常梦到乘龙上天,而其母郑氏为了儿子安全,却劝其不要太过招摇,而其母的劝告,或许是李忱长期装傻的另外一个因素。
凭借着韬光养晦的功夫,李忱在安然渡过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的同时,也见证了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和风起云涌。李忱虽然是唐文宗和唐武宗的叔父,但却因出身和性格而被他们所看不起,不仅经常当着大臣们的面逼其说话取乐(李忱可能有点口吃),唐武宗更是对其毫不礼遇,李忱更是被取笑为“光叔”(李忱获封光王),不过李忱对此毫不在意。
到了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危,虽然他有五个儿子,且皆较为年幼,而李忱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但宦官马元贽等仍然认为李忱相对更为容易控制,于是便假借唐武宗之命,将其立为皇太叔,成为皇位继承人,唐武宗于同日崩逝,李忱即位为帝,是为唐宣宗。
成为皇太叔之后,李忱开始“勾当军国政事”,而直到此时,满朝文武和权宦才发现李忱的不简单,然而此时说什么都晚了。
李忱即位之后,为了重掌朝中大权,次日便免去了素来厌恶的权相李德裕宰相之职,将其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谁也没想到第一把火就会烧到执政多年、位重功高的李德裕,导致朝中文武无不惊骇,就连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
李德裕被贬的同时,同为“李党”的李让夷等人也随之被贬,而随着“李党”失势,“牛党”却受到李忱的大肆提拔,著名的“牛党”成员、白居易堂弟白敏中随即被提拔为宰相,而死于“甘露之变”的大部分官员也全部得以昭雪,随着双方平衡被打破,“牛李党争”也就此被终结。
此后,在白敏中的操纵之下,“李党”成员被一贬再贬,例如李德裕先于同年九月被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次年又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事务,再被贬为潮州司马,结果等他刚赶到潮州,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最终于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病逝于崖州,终年六十三岁。
与此同时,李忱对于宦官的权力也进行了极大限制,极大杜绝了宦官与外廷官员的往来。例如具有从龙之功的宦官马元贽,虽然李忱对其极为恩宠,曾赐给其一条宝带,后因宰相马植与其交往甚密,马元贽便又将宝带转赠了马植,结果却被李忱认了出来,于是第二天便下诏免去了马植的宰相之职。
李忱在位期间,一改痴傻面目,虽然在位仅有十三载,但却通过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得朝中风气大为改善,同时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再加上李忱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使得国家相对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一手缔造了“大中之治”,李忱也被誉为“小太宗”,以致直到唐朝灭亡,百姓仍对其思咏不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