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人跟孩子争对错,争得出输赢,况且有意义吗?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的内容是一个妈妈教育孩子,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太好了,因为孩子一直在歇斯底里的,跟妈妈呐喊求饶,希望静一静。但孩子妈妈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硬要跟孩子争个对错,还要她写书面检讨,你作何感想?
孩子激动地哭着拒绝,说自己口头上说了对不起三个字,已经承认错误了,最后妈妈同意孩子静一静,但不能关门。
作为一个旁观者,真的觉得非常扎心,很想拥抱一下,这个被妈妈逼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女孩,给她一点安慰。对此,网友们的评论也是非常热烈的,纷纷指出妈妈的问题所在,甚至有些单身狗们的看法,也比很多父母的来得更加理智。
著名心理学家李雪和武志红,也发表了评论,认为妈妈在雪上加霜,拼命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不断揪着孩子的错误,当孩子超痛苦时,妈妈还在压制孩子的情绪。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会这样的疑惑,跟孩子发生冲突时,该骂该打还是该讲道理?很多人觉得孩子应该受点教训,才能长记性,但打骂方式不恰当,要讲道理。所以揪着孩子,逼她承认错误,要她承诺改正,并保证今后不再犯错。
但孩子情绪激动时,一个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不顾一切的跟孩子争对错,只会适得其反。就算被你争赢了,那又怎么样?让孩子屈服的不是你的道理,而是你带给她的痛苦。
犯错的孩子,正如一个溺水的人,她已经充满恐惧在水里挣扎,迫切等待救援。但拿着救生圈的人,不仅没有及时出手相救,反而冷漠地站在岸上,不断的质问水里的人: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掉进水里?“
“你当初干嘛不去学游泳,学会游泳不就能自救了吗?”
“你得保证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就像视频中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犯错,先是质问孩子,凭什么要关门。在她看来,犯错的孩子就该低声下气,乖乖接受惩罚。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才是认识错误的正确态度啊。
何况她又没骂孩子,又没打孩子,她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孩子还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跟自己唱反调、发脾气,这不是反了吗?所以她非得要孩子争个对错,不争赢,她的面子往哪搁,不然孩子以后就更加无法无天了。
但她忽略了一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绪,也会有强烈的自尊心,不容许他人随意侵犯。即使是最亲的爸爸妈妈,也不能忽视这道界限。
本来可以很好处理的一件事,结果被妈妈的态度搞砸了。如果这位妈妈一开始,就能心平气和的关心孩子,“能跟妈妈说一下什么事让你受委屈了吗?“然后保持耐心认真听孩子倾诉完,可能就没啥事了。
结果你一边质问批判孩子,一边又要孩子伸出手板儿接受教训,就连辩白的机会都不给孩子。犯人还有权利请律师辩论,还能有保释的机会呢,你却连缓冲期都不给,更何况你的孩子又不是犯人!
平时跟另一半吵架,我们都会这样自我安慰,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不值得。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这话就不管用了呢?有个网友一针见血的把问题揭露出来了。
她现在30岁了,还经常在梦里对妈妈歇斯底里,可见她也是从小不被妈妈理解,经常跟妈妈起冲突,导致这段不好的回忆,一直藏在她内心深处,通过各种潜意识再次呈现出来。
我们都以为不打不骂不凶,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平等的相处方式,但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权威感,无形中已经伤害到孩子了。一篇漫画《宝贝,对不起,我想我不够爱你》,里面有几段描述亲子关系的: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
会对你发脾气,甚至避开你。
而你心情不好的时候,
我却阻止你对我发脾气,还会批评你。
当我累的时候,
我就想一个人待着,不许你来打扰我。
而当你累的时候,我却还希望你不吵不闹。
我总喜欢对你指手画脚,
做不到就大声喊叫,
还美其名曰“批评教育”…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亲子冲突呢?我去请教好基友,心理咨询师粽子的意见:
首先,父母的态度要端正。当孩子有问题,先关心孩子的感受,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好好聊聊,不要把孩子当犯人来审判,跟孩子死磕对错。
然后,和孩子共情。放下父母的权威感,说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妈妈不让你吃糖果,所以你生妈妈气了?当孩子知道妈妈懂得他为什么不高兴的时候,其实你们已经是有效沟通了。
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因为父母的人际模式未必适合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然后去尝试。仅仅认识错误是不够的,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就像前面视频中的妈妈,两分钟的视频时间,一直跟孩子争对错,完全没有任何的应对措施,这样毫无意义,既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也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父母用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对她造成二次伤害。因为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让孩子封闭心房,以后有什么事再也不敢向爸爸妈妈说或者寻求帮助了。
最后引以为鉴,希望我和你都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