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扶苏,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历史上每一个重大变革的背后,都会有无数人的生命轨迹因此而变。有人能从政治博弈中胜出,从此飞黄腾达,有人却被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无奈不得善终。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主人公,就是在王位斗争中不幸被设计陷害的牺牲者——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因为父王临终前的一道圣旨,扶苏即便手握三十万秦军仍毅然选择自刎,这背后既是对臣民的保护,也是对父亲的失望。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
性格温厚,与父亲格格不入
公子扶苏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长子,母亲又出身贵族,他的一生本该手握父亲为他打下的江山,子承父业,安稳地坐在皇位之上,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但扶苏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他的性格太过于宽厚,与父皇截然相反,格格不入,这正是导致他悲惨结局的最主要原因。
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扶苏,从小就被各种人很好地保护了起来,但优渥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恃宠而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如此说道:
“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由此可见,扶苏实际上是一个学习了很多圣人思想,既有胆识又有学问的大才子。但扶苏更多的接受的是儒家文化,崇尚仁义,待人也温和,他的父亲秦始皇呢?却是性格残暴,常常置百姓的性命于不顾。
焚书坑儒的事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公元前212年,因为儒生评议秦始皇的暴虐,秦始皇竟将数百名儒生全部活埋。直性子的扶苏听到此事,情急之下,竟然公然请柬父皇,求父皇饶他们一命。
扶苏说:“此时天下尚未完全安定,孔子的言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如今若陛下用如此残暴的刑法处置儒生,百姓很可能会有怨言。”本来,当时秦始皇正在气头上,一听到这话,更是火冒三丈,直接把自己的长子派去边远地区修长城,抗匈奴了。
手握精兵强将,依然含泪自刎
扶苏从荣华富贵的皇宫一下子搬到了偏远寒冷的北方,本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扶苏在此地认识了手握蒙家军的大将蒙恬,二人整天饮酒作乐,谈天说地,远离了朝廷中的纷争,倒也乐得自在。
然而,这样美好的日子止步于秦始皇的离世。有一天,扶苏突然收到了来自父皇的一份遗诏,上面不但没有指定他接替皇位,反而写满了自己和好友蒙恬的种种罪状,最后更是命令他当场自杀,以此谢罪。
听到这样的话,扶苏顿时觉得心灰意冷。和他一同听旨的蒙恬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劝说道:“陛下生前并未立太子,你作为皇上的长子理应接替,怎么会突然命令你自杀呢?不如你拿着这份圣旨回去一探究竟,若皇上真的有此心意,你再死也来得及!”谁知,话音刚落,扶苏便哭着拿出了自己的宝剑,含泪而终。
秦始皇长子短暂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其实他怎能知道,这份遗诏实际上是胡亥和赵高两位奸臣的伪造,真正的遗诏实际上是宣扶苏回到咸阳继承皇位。试想,如果扶苏真的当上的皇帝,凭借他的才识和善良,秦王朝必然是不会两代而亡的。
自刎背后,是对父亲的无尽失望
看到这儿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本来,只要他回城一探究竟,便可知道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而且此时的扶苏既有名将蒙恬辅佐,又手握三十万大军,就算是造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何苦要终结自己的生命呢?其原因有二。
首先,公子扶苏爱好和平,也崇尚仁义,若他真的带领着蒙恬和三十万大军起兵造反,必然会让百姓民不聊生。当时,天下混乱的局面刚刚平定不久,百姓还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何苦要为了自己这一条命再度让天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
其次,就是扶苏已经对父亲彻底失望了。其实扶苏和秦始皇的不和由来已久,前文说过,公子扶苏是崇尚仁义和平的,而父亲与他截然相反,是法家的忠实崇拜者,经常使用残忍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二者的政治主张本就格格不入。
再者说,扶苏的母亲是出身于楚国的贵族。楚国有谁呢?有对皇位虎视眈眈的西楚霸王项羽。假如扶苏真的继位,联合外戚改朝换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秦始皇本就疑心很重,自然是有些提防着他的。
长久地不信任让扶苏从心底里相信,父皇此次是真的想置他于死地,所以他面对自杀的圣旨几乎没有犹豫,更不用说亲自回咸阳去探究真伪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