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糜芳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私好携贰”是《三国志》对糜芳的定性;从吴书中又有城中失火、必有内应等含糊不清的言辞;再则荆州被灭之后,逃回去的只有一个廖化。由这三点可见:糜芳本性不堪,关羽不得人心!其中还有隐情!
糜芳叛逃的背景
公元195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在陶谦麾下做武将的糜芳跟着兄长糜竺投入了刘备麾下,此时的刘备可谓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
而糜家因为世代经商,家中仆役上万,资产巨厚,糜家的投入对刘备来说可不是锦上添花,算得上雪中送炭,让刘备能迅速在徐州立足,稳定人心,招揽士兵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当徐州被吕布偷袭之后,刘备曾暂时投入曹操麾下,而曹操对徐州的土豪糜家也是非常看中,上表糜竺为嬴郡太守,糜芳为彭城相,对于这一个时代为商的土豪来说,兄弟二人都为一郡之长,可以说是入了士族的门槛,不可谓不看中。
但是,当刘备跟曹操闹翻,决定弃曹操而且的时候,兄弟二人义无反顾地辞了官,决定跟着刘备四处奔波。
这一奔波就是十几年,直到刘表死后,刘备才占据了荆州,再次有了自己的地盘,兄弟二人真正稳固下来,算得上是自带干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十几年。
等到刘备占据益州的时候,兄弟二人才真正享受到了投资刘备的红利,飞黄腾达。
然而,这才没过几年,糜芳却叛变,开城投降,自身叛变,并连累关羽最终兵败被杀,可谓是惊掉了世人的眼珠。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当时糜芳任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傅士仁屯兵公安,出征之前,关羽领二人供给军资,二人没有完成任务,关羽便放下狠话“回来再收拾你们!”二人因此恐惧不安。同年,吴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傅士仁开门投降,糜芳本来是坚守城门,可是当吴军将傅士仁带到将领城门之前来劝降,糜芳最终也开城投降。不久后,关羽兵败,没有退路之后被生擒而杀害。
糜芳投降的三大谜
1.“私好携贰”的糜芳为何在此时,也就是刚刚出人头地之后投降?而之前一直忠心耿耿?
糜芳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出生的时候,家庭巨富;然后全家又跟信任徐州牧刘备搭上了关系,刘备成了他的妹夫,更是让家族从富商变成了士族;不久之后却开始跟着刘备四处奔波,过了十来年四处流亡的日子;再之后就是苦尽甘来,随着刘备入蜀,兄弟二人终于都在刘备麾下做了高官;最后就是投降之后在东吴不受人待见的终局。
《三国志》中对糜芳的介绍很少,正面的只有一句“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
这是对糜芳的总结,就是说他天生天生反骨,有贰心,开城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之前跟着刘备没表现出来,比如被曹操封为彭城相的时候不叛逃,四处流亡的时候不叛逃,现在刚刚过上好日子要叛逃呢?
其实吧,我觉得他之前不叛逃是大势所逼,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第一:在出任南郡太守之前,糜芳一直是以糜竺二弟的身份存在于刘备阵营,所以他基本上就是一个“二世祖”的身份,虽然地位不低,但是并没有实际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所作所为都是由哥哥兼家长的糜竺来做主 。
第二:曹操的封官,其实只是一个虚职,糜竺的赢郡太守也好,糜芳的彭城相也好,当时都在吕布手上,他们只能算是遥领,并没有实权,哪怕曹操夺回了徐州,随着刘备的离开,曹操也不可能给兄弟二人实权。
第三:虽然一直在流亡,可是一直有希望,或者说也没有合适的下家会收留他。离开了刘备,糜芳其实一文不值,从跟着刘备二十多年来看,糜芳所作所为,除了叛逃,没有一点值得留下历史笔迹的地方,说明并无真才实学,这样的人,别人要了做啥?
所以说,糜芳之前不是不想找一个更好的主公,而是他本身能力有限,加上自己也做不了自己家的住,所以才一直跟着刘备混日子。
2.关羽虽然傲慢,可是他真敢处死糜芳?糜芳犯得着为了跟他的矛盾而堵上自己的后半生?
很多人都会觉得糜芳和关羽之间的矛盾起因,在于关羽的傲慢态度上,毕竟这是事实。可是无论怎么说,糜芳家族对刘备是有大的贡献的,不说糜竺在刘备集团地位不低,单单是刘备小舅子的身份,关羽也不可能对他说砍就砍。
所以说,他们的矛盾起因,也就是“供给军资”一事值得商榷。
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裴松之注《三国志》
也就是说,在关羽大举北伐襄樊之前,南郡城中发生了一场火灾,让军资器械被烧了许多。联系到众所周知的,傅士仁和糜芳供应军资不足,所以被关羽呵斥,这其中是不是有一条看不见的线?
糜芳身为南郡太守也有几年了,好巧不巧 ,在关羽准备北伐的时候,军资器械被烧,说明什么?
说明了库房中肯定有许多军资下落不明,简单点说,必然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有贪污军饷,所以在大军出征之前,怕被发现,才有了这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
而这,却刚好跟商人出身的糜芳所作所为比较符合,也刚好证明了为何关羽会勃然大怒,甚至对身为刘备小舅子的糜芳说:“回来在收拾你们!”
可见:关羽跟糜芳的恩怨,绝非简单的性格不合,而是在大是大非上,糜芳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这才使得他最终冒险一搏,不惜开门投降,抛弃在刘备阵营的荣华富贵。
3.傅士仁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关于傅士仁和糜芳,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傅士仁真反,因此才让糜芳没有退路,不得不反;另一种是糜芳先做了吴国内应,傅士仁没有办法了才造反。
关于第一种说法很简单,因为事实上,镇守公安的傅士仁是首先投降的,而且正是他在江陵城下劝降,才使得糜芳最终决定开门投降。
所以明代李贽说“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诛。”言外之意,糜芳其实是迫不得已。
还有一种观点,吕蒙兵至公安,傅士仁开始是据守,吕蒙令虞翻来劝降,虞翻当时就说,“你看,我们大军一路到此,你们却没得到消息,说明我军在你们当中必有奸细,而且官职很高。而且此时我大军压境,你的援兵却没有反应,说明了什么,你仔细想想,你一个人守着城,到时候身死族灭 ,何苦呢?”
将军傅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吴书》
这里的“内应”里里外外都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糜芳,因为当时能提前通知他,而且能支援他的也只有此人。
还有一点,糜芳与虞翻此后在吴国两次交集,都说明了虞翻对糜芳此人是相当看不上眼,战乱年代,投降的其实并不少,虞翻为何专门与糜芳做对?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糜芳早有投降的准备是说不过去的,毕竟他虽然对关羽不爽,可是关羽不是刘备,背叛代价太大。
所以,可以深思一下:是不是因为糜芳早年一直在偷卖南郡军资器械,买方就是吴国?因此被拿住把柄,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反应?
关羽在江陵不得人心
关羽在江陵的管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可是有一个小人物的反应确实很能让人眼前一亮。
公元219年,前将军关羽的主簿廖化,因为关羽兵败而归顺了东吴。可是他却因为思念汉主刘备,于是诈死,当时人们信以为真,廖化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奔赴蜀汉。
222年春,刘备东征东吴,在秭归与廖化相遇,为廖化的忠心所感动,任命其为宜都郡太守。
廖化的行为固然值得嘉奖,可是此时想想,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从公元209年开始,荆州大部分都在刘备治下,到219年,关羽兵败,其中为何只有一个廖化能“思念汉主刘备”?
刘备是谁,可以说在东汉末年,魅力最高的主公之一,跟着他的人鲜有投降的,属下大部分都是忠心不二,可是刘备入蜀之后,关羽管理荆州,为何再无以前的忠臣了?
联系傅士仁与糜芳的背叛,关羽可以说在其中功不可没。
就比如,刘备刚刚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为了封黄忠一个后将军,诸葛亮都担心关羽不服,刘备亲自选了费诗为使臣前来安抚关羽,还是得到关羽一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试问,黄忠得知此话心里该是何等悲愤?他的后将军可是靠自己身先士卒,打下来的,如何担当不起?
总结
糜芳的叛逃是内部矛盾积压已久的宣泄 ,也是糜芳本性的暴露,只不过时机成熟了,才表现出来而已。
糜芳“私好携贰”是其本性;关羽仗着名气无视同僚是诱因,内部也许还有隐情却不得而知。
不过无论怎么说,身为江陵守将,却开城投降,真小人也!难怪在吴国会几次三番被虞翻当众奚落,而不敢还嘴,这也算其应有下场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