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国学文化 韩愈的《师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师说》的意义是什么?

韩愈的《师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师说》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韩愈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有唐一代的文学实在是达到了顶尖的高度:前有《滕王阁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样气势磅礴、大气浑厚的骈文经典,后有《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诗歌秀品,使诗文蓬勃发展,唐诗更成艺术顶峰。散文文学散落在群星中,并不让人觉得如何璀璨。

《师说》作为唐文中的经典看似平平无奇,既无《赤壁赋》的词采飞扬,也无《兰亭集序》的玄思飘逸,但却受到历代文豪追捧。

作者韩愈,论旷逸古今不如苏轼,论文气旺盛不如欧阳修。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是他的粉丝,曾评论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欧阳修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亦是承袭他的治学思想。

《师说》与韩愈,看似平实,但都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这曾让我困惑不已。

曾经通篇背诵《师说》,但却读不懂韩愈,而今再读《师说》我却仿佛窥见了一位千古斗士。

一、师道不存

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度,将选官擢才的范围扩大到普通家庭,但选官仍然受到魏晋以来的门阀氏族的影响,许多世家子弟、高官之后可以直接入学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无论课业如何,都可以入朝为官。这使得上层士族普遍轻视"教书"之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愈显官场积弊,很多平民学子对科举考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从师的风气也在民间下降。

以上两种因素导致了当时耻于求师、羞为人师的社会风气。

贞元十七年官途屡屡失意的韩愈终于得到起用,被唐德宗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负责整理典籍与教授四门学。在国子监为师的韩愈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学风之不正,教学事业困难重重的现状。

次年李氏子蟠问道于韩愈。韩愈有感于"师道不存"、李蟠能行古道而写下《师说》一文,立志借国子监之平台改革文坛,一扫轻靡之风。

二、何为师道

《师说》一文韩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毫无魏晋骈文的拖沓。接着他为"师"下了定义:"传道受业解惑也"。"师"不再专指博士、祭酒这样的官府教师,也不仅仅是民间私塾的各科先生,而是各行各业能够传达道理、消解疑惑的人。这就首先理清了"师"的概念与范围。

而后韩愈由"熟能无惑?"论证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条理分明、逻辑严密。这也体现了韩愈的基本主张:即能者为师。

接着是对现状的描写:"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士人请师教子而自身则耻师,实在是矛盾之极,士人耻师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对比,愈发显得士人的见识不足。最后韩愈例举了先圣孔子的求师经历,有理有据,详实地论证了求师问道的中心思想。也表明了师和弟子的相对关系:即弟子与师是平等的。这大大地淡化了师的权威与神秘。

韩愈借褒奖李蟠为由,抨击了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为文坛带来一股清正之气。而《师说》一文也与当时盛行的华丽骈文不同,全文古朴详实,颇有先秦遗风,这也为文坛的靡靡之音注入了一股清流。

三、《师说》与古文运动

魏晋以来,讲求四六句对偶、词藻华丽的骈文盛行一时,并影响深远。及至南北朝时期,为了追求对偶、用典、华丽,骈文往往艰涩难懂、表意空洞。这种文风一直持续到唐代。

诗歌也受到这种靡艳文风的影响曾一度空洞乏情。但前有陈子昂返璞归真,重现古风,后有上官婉儿宫体诉情,开一代之先河。因此唐代诗歌高度繁荣,快速摒弃了宫体靡艳文风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文章方面迟迟没能革故鼎新,巨丽骈文仍然盛极一时,而先秦的古朴散文只是小众文人的爱好。

韩愈身居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开始积极提倡文坛改革。时人柳宗元、刘禹锡积极响应,亦批评六朝文风。此时终于迎来了"古文运动"的高潮。

"古文运动"主张继承散文传统,有所革新和创造,反对抄袭模仿;文从字顺,语言服从内容的需要;内容与形式统一。同时韩愈又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创作思想。

文明何道?道即是孔孟之道。没错,除了一改文风之外,匡扶儒门才是韩愈内心的真正诉求。《师说》既是韩愈"古文运动"的庄严宣言,又是弘扬孔孟之道的有力工具:

儒家思想讲究尊师重道,讲究天地君亲师,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师道衰落也就意味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混战不休,统治者崇信佛老思想,这给儒学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除此之外,佛寺广建,占良田无数,而僧人又得以免纳赋税,这严重影响了经济民生,乃至动摇国本。

《师说》极力倡导师道复兴乃是韩愈文以救国的第一步。以倡师道而复兴儒学,以复兴儒学来反对佛老,再以反对佛老而治世救国,这才是韩愈写作《师说》的终极目的。

一代文豪韩愈虽然培养了众多青年散文家,但他想做的从来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圣人先师。他的心中藏着匡复盛唐的梦。

四、《师说》与韩愈

《师说》之后韩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却并不是文坛之人风闻而从之,而是奚落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这足以说明韩愈因为《师说》而遭到了嘲笑咒骂。《师说》的余韵不止于此,第二年,即公元803年,韩愈因上表《论天旱人饥状》遭李实馋害被贬,然这其中不乏有《师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与顽固守旧派的落井下石。

遭逢贬谪的韩愈并没有放弃"古文运动",反而继续教授门徒,时人受教于韩愈都自称"韩门弟子"。此次被贬之后不久,他又被再次起复,甚至一度官至刑部侍郎。然而不论得意失意,韩愈始终不改风骨。

公元819年,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京,举朝崇佛,韩愈愤而写《谏迎佛骨表》。在奏疏中他直言佛骨为“朽秽之物”、信佛之人皆早亡而触怒皇帝被贬潮州。在途经蓝关之时韩愈与侄孙韩湘相见,写下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壮之句。

从《师说》到《谏迎佛骨表》韩愈一直秉持着自己的为文理念: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不平则鸣。虽然屡遭起落,却不改初心。在世人眼里他也是永远的"楚狂小子韩退之"。

五、《师说》的意义

《师说》作为"古文运动"中的经典篇章是韩愈身先士卒的大声疾呼。《师说》全文形象生动,用笔精炼。韩愈以他的优秀散文做示范在青年作家中树立了威信,并赢得了更多的认同。

其二,《师说》明确表达了韩愈"文道合一"的写作规范。全文无一处废笔,中心思想明确,文章中的所有语言都是为了阐明求师问道这一中心而服务。切合了韩愈"文以载道"的理论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除此之外,此文还极大的体现了散文的教化作用。

其三,鉴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师说》的横空出世不异于惊雷乍响,为日后的社会变革注入了精神力量,同时此文抨击时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对求师问道的看法。

《师说》同时入选了部编本与人教版语文教材。这足以说明千年之后《师说》仍然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师说》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句不仅体现了韩愈不耻下问的治学思想,也告诫当今的我们要以社会为师、父母师友为师、文史科技为师。

除此之外,为文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恐怕也是这篇《师说》想要传递给学生们的作文理念。

最重要的是我在《师说》之中看到了韩愈的斗士之魂:在众所耻师的环境中,他以《师说》为呐喊,破开文坛腐朽,抗颜为师;他以笔为刀,劈开政坛黑暗,革新救国。肃清文坛即肃清政坛。

因为《师说》韩愈被斥为好为人师的"狂人",可见这样一篇文章在当时是多么的惊世骇俗,也可见韩愈的气魄与胆量。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李贺写作的偏好是怎样的?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下一篇
红楼梦中茗烟是什么身份?胆子比斗还大,最会迎合宝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