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亨利三世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亨利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从1216年获得统治权直到1272年,如此稳固的统治在古代社会是很难得的。一般而言,平顺而持久的“大治”之世,需要君主本人有较为平缓的性格,国内政治局势也需要平稳而少争斗。亨利三世任期虽长,但国势却不太平!他的一生都在同各种势力作斗争,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
一、亨利三世的亲政之路
亨利三世的父亲,正是那位将英格兰折腾得天翻地覆的约翰王,亨利9岁继位也与其父的突然失势有直接关系。在约翰王将国内的教俗贵族和人民通通得罪完之后,忽然在满腔愤懑中去世了。约翰王一死,众多反对他的伯爵们,便趁机以辅佐亨利为名夺取了王国的摄政权,英国政治秩序在《大宪章》规定的模式下平稳运行。
亨利身上终究流淌着父亲的血,小亨利成人之后,还是表现出了金雀花王朝君主特有的“善于折腾”的个性。羽翼渐丰的亨利开始意识到,那些在他身边行“辅助”之功的伯爵们是君主集权的最大阻碍。并且,约翰王那早逝的兄长曾为王国留下了一位有优先继承权的女儿“布列塔尼的佳人”埃莉诺,如何处置这位公主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按照“长子长女继承制”,英格兰的君主之位早在1203年就应传于埃莉诺,但亨利之父约翰王在1202年就已非法将其俘获。约翰王的夺权行为时常被人提及,这让亨利不得不加紧处理公主以及与她关系紧密的人士。英格兰东南部常有农民发动起义,打着埃莉诺的旗号反对亨利执政。若这位公主安心呆在城堡中也就罢了,可埃莉诺是一位心高气傲的佳人,她本人也乐得作为反动势力的口号。
埃莉诺被关押的城堡由权臣彼得·莫里负责看守。恰恰在此时,莫里对宫廷事务的干预也遭到了亨利的不满。国王于是制定了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想要在镇压叛乱的同时,解除摄政贵族与公主夺权的威胁。
一方面,亨利三世剥夺了莫里对公主的看守权,并以此为由削夺了他在宫廷中的部分权力。大臣们见莫里失宠,也开始对其落井下石。有人告发莫里曾企图与法王合谋,将埃莉诺偷渡至法兰西。这样一来,亨利重新以谋逆罪判处与此事相关的数十位大臣受惩,宫廷内的权力争夺遂以青年国王的胜利告终。
埃莉诺由于失去了帮手,实力再也不如以往那么使人介意了。亨利在处置过暗中作梗的大臣后,开始用安抚政策对公主施以好意。一开始,国王将埃莉诺从监狱中调出,重新让其回归城堡,并且交代侍从,要按照王室公主的规格为其服务。此后,埃莉诺也知趣地同国王和好,并越来越获得王室应有的待遇,甚至还获准佩戴过象征王室权威的金王冠。由此,埃莉诺夺权的威胁也被亨利化解。
二、贵族分离主义和议会
亨利在权力稳固后,终于放心大胆地开始亲政。从4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亨利亲政期内的英格兰仍旧不太平,这表现在国王愈发急迫的集权主义同贵族的分权趋向相抗衡,而导致的对英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权等至高权力归属与限制问题的探讨和争夺。
亨利率军参与了对威胁教皇权益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意大利战争,但这场耗资甚巨的战争却遭到国内伯爵们的反对。人们清楚地知道,亨利三世与教皇的勾结,其实是为其次子埃德蒙德谋得权位而做准备,人们当然不允许国家的财富被这样无度挥霍。以西蒙·德·蒙德福特为首的伯爵向国王重新提出要实践《大宪章》上的要求,申请与国王和伯爵在议会内分享权力。
西蒙·德·蒙德福特领导下的英格兰伯爵们要求国王定期召开议会,但亨利三世不准。西蒙·德·蒙德福特遂联合一些有产骑士和对国王不满的贵族起兵造反,并成功地打退了王室军队。蒙德福特占领伦敦之后,正式成为了与亨利分庭抗礼的统治者,在其统治期间,还召开了第一次由有产者直接选举的会议,这在英国议会史上的意义是非凡的。
贵族同国王的战役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了10多年。期间亨利与其子爱德华曾数度被俘,后又数次重新继位。反对军最优势时曾占领了伦敦,甚至整个英格兰东南部都成了叛军的领地。他们强迫亨利三世宣读“牛津条例”,王权第一次主动向贵族低头,这在诺曼征服后的英国史上还是首次。但是,贵族的力量还是不足以战胜王党,在60年代末,经由教皇调停,贵族与亨利达成协议,双方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决定停止纷争。
这场贵族分离主义者挑起的大战席卷了英格兰南部,最终将宪政的种子种在了英国人民的心里。包括失地王约翰时代的《大宪章》,亨利三世时代由西蒙·德·蒙德福特主持的“议会”,英格兰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制约王权的要素已经产生,它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英国人对亨利三世其实没什么好感,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为英格兰走向宪政而生的“倒霉蛋”。其实除了英国人讨厌他之外,犹太人对他也不大待见。亨利三世在1253年颁布的《排犹法令》,导致英格兰犹太人的地位降至谷底。《法令》中明确表明,假如犹太人不能直接为国王服务,那么他将必须离开英格兰。亨利对犹太人的态度其实是摇摆暧昧的,他曾利用犹太商人为其筹集反对叛党的资金,而后又想通过断交犹太商人而与大陆势力切割,这样功利主义的统治政策无法为其带来好名声。国内一些善于“把握风向”的官员和贵族们借机大肆敲诈犹太人,有的甚至将逃离英格兰的船票炒到骇人听闻的价格,这不得不说是亨利统治时期的又一大败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