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马岱是出于什么目的杀死魏延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后一次伐魏。由于老对手司马懿的“乌龟战术”,诸葛亮有通天的本领,也无可奈何。这年秋天,诸葛亮病情日益加重,他安排后事,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让其全权负责身后之事,他还吩咐道,让大将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不用管他了,你们自行撤退即可。
我们知道,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可以居中调和,却没有彻底解决他们两人的矛盾。现在诸葛亮病逝,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杨仪派出马岱,斩杀魏延,以杨仪的胜利告终。魏延是久经沙场的大将,而马岱虽然也不差,可是和魏延相比,差很多,结果却是马岱杀了魏延。演义中,马岱是奉诸葛亮遗命,埋伏在魏延身边,在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的关键时刻,从脑后来了致命一刀,将其斩杀,那么在正史上,马岱是如何斩杀魏延的?他有什么目的吗?
个人认为马岱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向杨仪这个靠山纳投名状,才斩杀魏延的。他能够斩杀比自己厉害的魏延,有下列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满朝文武都支持杨仪,认为魏延谋反。
诸葛亮死后,杨仪作为一军主帅,他派出费祎,前去魏延军中探听情况,得知魏延不想撤兵,也不服杨仪掌兵,于是他带领大军徐徐撤退。而魏延得知后,大怒,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日夜兼程,赶在了杨仪前面,并把阁道烧毁。此时,杨仪和魏延,都向后主刘禅上表,都称对方谋反,后主一时拿不定主意,向文武大臣征求意见。
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文武大臣都认为杨仪是一个文官,深得丞相诸葛亮信任,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延就不敢保证了。这相当于是满朝文武大臣都成了杨仪的后盾,孤立了魏延。魏延失去了满朝文武和刘禅的支持,即使他打败了杨仪,也无济于事。《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其次,魏延军队被何平(王平)一嗓子给分化瓦解。
魏延军队虽然占据南谷口有利位置,并主动出击杨仪大军。可是杨仪有诸葛亮遗留的兵符,手下将士们只认兵符,认为杨仪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跟着杨仪没错,占据上风。杨仪派出不次于魏延的大将何平,对决魏延。
何平不忍自相残杀,于是苦口婆心劝说魏延军队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没想到何平之言,非常有效,魏延的本部人马也认为是自己的将军有错,于是四散奔逃,没有听从魏延的话。
最后,马岱拿捏时机很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斩杀魏延。
何平在分化瓦解了魏延的军队后,也是不忍自相残杀,也就没有对昔日同袍魏延赶尽杀绝。魏延在军队散去后,只能和他的儿子一同逃亡,一直逃到了汉中。汉中是魏延镇守多年的老巢,估计还有忠于他的将领和军队。这时,杨仪慌了,怕魏延卷土重来,于是派出愣头青马岱,前去追杀魏延。马岱在堂兄马超死后,一直在蜀汉军中不温不火,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每次伐魏都有他的身影。
此时,丞相诸葛亮也病逝,如果马岱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就需要找一个新的靠山。在杨仪和魏延争斗的前期,他一直观望着。而现在,杨仪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而魏延如丧家之犬一样,逃到汉中。是个人都知道杨仪胜了,魏延败了。因此,马岱果断选择听从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拿魏延的首级,作为投靠杨仪的投名状。《三国志·魏延传》中相关记载如下: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
总结:虽然马岱成功斩杀魏延,成为了杨仪的心腹,受到了杨仪的亲睐。没想到后主刘禅并没有重用杨仪,而是重用蒋琬和费祎,仅仅封了杨仪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发牢骚,被后主刘禅废为平民,并流放到汉嘉郡。杨仪被流放了,还不老实,用更加激烈的言辞上书诽谤。脾气再好的刘禅也忍无可忍,于是派人去郡中捉拿他。杨仪非常害怕,就自杀了。
杨仪死后,马岱又没靠山了,白斩杀魏延了,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马岱也在公元235年率兵伐魏,却被牛金大将击败,损失惨重,最后无疾而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