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模拟往往会失真。
我们之前学的时候也叫象声词,顾名思义,说出或写出“像”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声音。汉语中有非常多的拟声词,有一个字的“乒、乓、哧、唰、哗、轰、嘭、砰……”,有俩字叠词的“哗哗、汪汪、咚咚、隆隆、呼呼、滴滴、答答、哼哼、啾啾、啧啧、喳喳、咕咕、叽叽、呱呱、啪啪、喔喔、吱吱、哇哇……”有俩字不重复的“乒乓、扑哧、扑通、喀嚓、喀嗒、滴答、叮当、哧溜、啪嗒、哗啦、轰隆、喵呜、呼啦、吧嗒、啪叽、咕嘟……”,还有三字的“呜呜呜、嘻嘻嘻、叮叮当、咚咚锵、扑通通、哗啦啦、轰隆隆……”,四个字的也不少,有“当当当当、哗哗哗哗、嘻嘻嘻嘻、哈哈哈哈、滴滴答答、叽叽喳喳、叽叽呱呱、劈劈啦啦、哗啦哗啦、咕咚咕咚、淅沥淅沥、嘟噜嘟噜、叽里咕噜、呜里哇啦、唏哩哗啦、霹哩叭啦、叽里咕噜、淅沥沥沥、哗啦啦啦……”
除了这些本土的,在引进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也增加了不少新的拟声词。比如《我们去捉狗熊》中过草地的声音译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穿过森林、脚下拌蒜译为“磕磕碰碰、磕磕碰碰”,走过烂泥地的“唧唧吱吱、唧唧吱吱”都挺有意思的。
象声词相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的词性属于不那么“重要”,但是在儿童听为主的阅读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也方便我们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增添阅读的兴趣。不少引进版绘本专门以拟声词作为故事的主线,比如《换一换》,完全是小鸡与其他的动物们换“拟声词”的故事。
小鸡就觉得“别人”的声音好听,见到谁就跟谁换声音……还别说,最后换的声音还把“敌人”吓跑了。
动物的叫声是孩子区分动物的一个主要依据,也饶有趣味,因此不少童书跟《换一换》一样描写了各种动物的拟声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晚安,猫头鹰》,里面集合了十种小动物的叫声,而且我读的方式很特别,大受欢迎。
当然,除了动物外的自然界的拟声词很多,我翻译的“季节之歌”系列中都有大量拟声词,《谁喜欢雨》就有形容下雨时,打在雨棚和雨伞上的“砰砰”和“咚咚”声,有雨水管里流出的“咕噜咕噜”声,雨滴落的“噗地、啪啦、啪嗒”声。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绅士的雨伞》中,如同诗人刘饶民的《春雨》中“滴答,滴答,下小雨啦……”一样,故事开篇就是“下雨了,滴嗒嗒。下雨了,哗啦啦。”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