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绘本阅读 从《再见小树林》里体会细节之美

从《再见小树林》里体会细节之美

上学的时候,学校有一套波隆那插画年鉴,正是它帮助我打开了一片新鲜幻境。后来知道波隆那是世界上最最厉害的儿童图书展会,每年得以入选的插画都需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精挑细选,而这其中华人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不过张又然先生是幸运的人,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就以绿色的、本土化的题材和细腻写实的表现技巧征服了评委,顺利获得了波隆那的认可。张又然先生原先学习商业美术设计,毕业后做过编辑,接手过商业插图,画过漫画,甚至待过代画工厂。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可以锻炼出游刃有余的绘画技能,可以带来物质的“幸福生活”,但艺术家的秉性却指引他排空这些,去经历痛苦,寻求新的觉醒,挖掘个体内向自省的深沉情感。他潜入自小深爱的土地和绿色,体验、探访、考证、关怀、回忆……于是,“小树林”又回来了,伴随着“幸运”背后深藏的艰辛。

《再见小树林》延续了画家一贯细腻华丽的表现手法,真实与幻象交错,空间、视角都极具冲击力,画面布局井井有条,充满灵性的细节更彰显了一位画家的成熟。故事开始有一个壮阔的俯视场景,这个画面的主体仍然是一大片绿色,这是他作品的长项,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各有考究丰富多样的植物,各种形态的叶子错落有致,笔法则虚实相间变化多端,有的精细勾勒,有的轻松点缀,有的舒缓渲染,各有章法,展现出繁茂的生命力。画面四周辅助一片城市景象,既是辅助就不能如主体的树木咄咄逼人,但同样妙趣横生,画家有意识地设置了诸多细节:结构各异的棚屋小楼、不同款式的阳窗、斑驳的板墙、爬上植物的人行天桥、墙头跳跃的野猫,层次分明,虽然我们没有去过当年的台北,却依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城市生态。故事后面描绘的杂货店同样如此,整个构图被塞得满满当当,但画家用空间分割把细节组合得井然有序,我们可以安心地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墙角高垒的纸盒、拥挤的玻璃货柜、堆叠的啤酒和鸭蛋、檐下垂吊的植物,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童年巷口的小店,看到邻居大妈亲热的笑脸。也许是看腻了图画书中那些遥远的欧洲小镇、美洲森林,面对画家精心安排的如此场景很容易有种别样的感动,它可以打开我们的记忆大门,散发出同样文化浸润下亲切悠长的气息。于是单纯的造型和细节有了特别的意韵,也许是一种历史的文化意韵,这或许是华人原创作品于我们最大的宝贵之一。

除了文化符号,《再见小树林》的细节设计还充满了活力,画家用超现实的象征手法使得细腻写实的画面如梦如幻。比如书中许多画面都精巧地藏着各种小动物,第一遍读的时候往往容易被粗粗略过,但到第二遍第三遍,它们纷纷像魔术一般从枝头、从叶间、从墙角、从床前、从身后蜂拥而出,动物、植物和人亲密地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整体。其实我们本就是一个整体,只是我们日常的眼睛总是只盯着自己的生活,把我们和世界隔离开来,画家在这里用若隐若现的细节引导我们去发现身边时刻存在着的美好与生动,就好像故事最后那棵冒出新枝的树桩,乍看不过是个盘根错节的老桩,但仔细一看似乎里面还藏着老鼠、狐狸、娃娃、树仙——你可以找出无穷无尽的玩意儿,仿佛里面藏着整个宇宙,也许宇宙真的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工人砍倒大树的画面也颇有意味,近景处立了一块牌子:“树义幼稚园即将落成”,海报上三个孩子一个捂着嘴、一个闭着眼、一个塞起耳朵,不说不看不听,与远处小主人公斥责老板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竟然是建造幼稚园,好一个反讽,以至于挖土机都被画家做了设计,在机器臂上画了一只眼睛,旁边还有油漆印记,仿佛在哭泣。

和许多优秀的图画书一样,张又然的细节安排为故事世界的想象延伸、质感打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展现了画家敏感丰富、幽默机智的内心。故事中除了小主人公的主线,我们还可以追寻细节中野猫的线索,似乎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两只花斑猫的爱情与生命延续,与后面小树的重生相得益彰。主人公的房间也是永远都热热闹闹,玩具们似乎都有生命和情感,动物们怡然自乐,在故事的各个情节点上形成了有效的关联,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挖土机上则被画家别有用心地做上了一些符号,代表曾经推倒的房屋和树木,而后来的建筑工地,索性被巧妙设计成了钢铁怪兽,性格鲜明又很直观,闪现出画家别致的匠心。张又然通过《再见小树林》将我们的目光重新从田野带回到身边的社区,也许树林并不需要我们驱车几十公里去寻觅观瞻,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可以发现可以保护,它还会一直在我们身边,生命树并不遥远。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什么食物含微量元素多
下一篇
哺乳期宝妈妈饮食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