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适合作为幼儿的阅读素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不仅是给了孩子们一个好故事,更可以让孩子们多向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别以为这么高深的活儿,孩子们能拎得清吗?就是拎不清的时候,我们通过他们喜欢的讲故事的方法让他们拎得清!
举个例子好了,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比例实在是高,因为啊幼儿园老师们会讲三只小猪的概率实在是高,高于讲彼得潘、爱丽丝、大卫不可以。是不是有些爸爸妈妈们也擅长讲这样“经典”和“传统”的故事呢?
《三只小猪》是很“古典”的英国童话,但他是有作者的,名叫约瑟夫·雅各布斯,他的作品多以会说话的动物为主角构思的童话寓言,出版时间大概在18世纪或更早。这位约瑟夫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英格兰民俗学会重要成员,于是用十年时间收集英国民间童话,分两卷于1890和1894年出版,弥补了英国文学的一项缺憾,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典的英国童话。其中的《三只小猪》由于在1933年由迪士尼制作长篇动画片,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三只“无名”小猪。
国内也出版过手绘、美绘的三只小猪,但我觉得日本松居直主持的“儿童之友”版的《三只小猪》还不错。
图1:1982年国内就有出版
图2:新时代以来的三只小猪多如牛毛
图3:日本版三只小猪
这些是与原著内容基本贴切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听了、读了也没有什么涟漪。可是有人说话了----
在《疯狂星期二》中让青蛙和猪飞起来的大卫▪威斯纳问自己:“如果你是那三只小猪中的一只,而且你每次都要准备被吃掉,难道一点都不会激励你逃出这个故事吗?“于是,他同情起那三只小猪的命运来了,因为人们每读一次这个童话,三只小猪就得被吃掉一次。所以,他就写了一个三只小猪集体出逃的故事。不过,这回三只小猪可是逃得太远、太离谱了,竟然逃到了故事之外。
图4:威斯纳的《三只小猪》从原有的故事中被狼吹了出来,进入新世界
威斯纳的厉害之处就是将新旧故事打散了,揉碎了,还巧妙得关联起来。图4中三只猪出了老故事的先后不一,它们的身体在新旧故事中也是不同的—从平面变成了立体,预示着从传统故事来到一个“真实世界”;而原来故事中的大灰狼的眼神也配合着新故事,露出惊奇的表情。
不仅如此,三只小猪还跑到《鹅妈妈童谣》中拐走了猫,到《武士屠龙》的故事中救出了龙呢。然后,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故事里,只是有了龙的助阵,大灰狼哪里是对手呢?
图5:从此,三只小猪、一只猫和一头龙幸福滴生活在《三只小猪》的故事里。
大卫·威斯纳还真得画过《武士与龙》呢,只不过名字给改成了“讨厌的龙”了,看样子新故事中龙要吃点苦头了吗?虽然长的样子跟《三只小猪》里像极了。
图6:大卫·威斯纳创作的武士与龙
这个版本的三只小猪故事是最难理解的,我女儿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看也只是乐在其中,而不是思考的乐趣。我们不妨再退一步,看看三只小猪还能搞出什么花样?
在小小聪明豆系列中,有一本被忽视的无字书,说的正是三只小猪的新故事---《小猪快跑》。
图7:小猪快跑,肯定是大灰狼追来了
是的,大灰狼追来了,可是却“砰”的一声碰到了狼脑壳?它为何要爬梯子?只有读了这本无字书,就能找到其中的蹊跷,揭开最后的谜底。
图8:这是一本完全让孩子们脑洞大开的新故事
这个故事的改编还不出狼捉猪的既定模式,还有一本让人看了会糊涂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从大灰狼的角度来阐释“人人都知道”的狼吃了三只小猪的“事实”,而且引入了现代的司法体系、传媒体系,给了狼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凶手一个自我辩白的机会,孩子们会信吗?
图9:封面就很不一样:小猪在看登载在《大野狼日报》上的狼的自述
变化同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和立场,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思维的小小挑战。有趣的是,不同的版本都通过传媒得以流传,与上图不同,图10是刊登在《小猪日报》上的以狼吃了三只小猪为内容的报道----因为是小猪们的报纸的缘故吗?
图10:这或许是三只小猪原始故事的源头
还可以不可以再进一步?
假设是猪是坏人呢?还真有《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角色的调换、建房材料的轮回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加入了现代的要素,比如混凝土啊,电钻什么的,很符合当代孩子们的“暴力思维”。
图11:猪连小狼们的混凝土房屋都能拆个稀巴烂
好在,暴力之下还是童话,最后三只小狼和一只小猪幸福滴生活子啊一起了。
这也正是所有童话的内核吧。虽然过程会让你思考,让你观察,让你痛苦。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