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后,如果有以下表现,说明他已经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每天都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虽然早上不是太愿意去幼儿园,但是去了幼儿园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感觉。
*能在幼儿园安心地入睡。
*有需要的时候,能自如地在幼儿园大便。
*能较好地参与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
*在幼儿园交到好朋友。
*回家后很开心,没有莫名的情绪反应。晚上睡眠良好,没有频繁做噩梦的现象。
*谈起幼儿园,能够回忆起一些令他感到很愉悦的事情。当然,偶尔也会提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有小朋友抢他玩具、打他等,但孩子的反应不是很激烈,不会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某个事情表现的很担忧。
当然,孩子也会有伪装。刚去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为了"表现好"或者基于压力而打乱自己的习惯。比如,有些原本从不午休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每天都睡觉,适应之后,反而不准时睡午觉。当在家的状况与老师描述的在园状态(主要为生理方面的习惯)比较一致时,也是孩子已经适应的表现。
当然,有的孩子在入园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如果仍然存在以下行为:早上与家长分离困难;总是游离在小伙伴的圈子外面,交不到好朋友;只围着老师转,带着明显的讨好的意味;完全不参与课程;显得心事重重等,家长需要想办法了解原因。有的时候,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未必是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可能是有其他的心事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或者隐藏的矛盾。这些矛盾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他的内心就会纠缠在家庭关系上,对外界的环境与人群完全失去兴趣。这种家庭的孩子入园后适应慢,比一般的孩子要敏感很多,并且长时间与家长分离困难,与家长的关系显得很纠结。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位,如爷爷奶奶过于强势,包办太多,干涉太多,父母本身没有成长,在家庭中仍然只是孩子的角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无作为。
*家长疑心太重,对幼儿园与老师都不放心,带给孩子不安全感。
*父母亲过于依赖保姆,给孩子的关注不够多或者陪伴孩子的质量不高(虽然也在陪伴孩子,但是陪伴时没有心不在焉),导致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家长(比较多的是妈妈与爷爷奶奶)心理上过于依赖孩子,孩子不在家会有严重的失落感,期望孩子陪在身边。孩子察觉到家长的这种心思,为了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就会演戏给家长看。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亲子嫉妒现象,如妈妈和奶奶互相吃醋,都容不得孩子与对方更亲近。
*家长过于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孩子与小伙伴一发生冲突就紧张得不行,尤其在孩子受点小伤的时候,反应更为激烈,可能立刻找老师兴师问罪,或者找其他家长理论,带给孩子恐慌感。
如果孩子很长时间都没有适应幼儿园,家长就需要考虑是否因为以上的原因。当然,如果一个幼儿园大多数孩子都存在这样的现象,需要考虑是否园方有问题。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