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首页 国学文化 《大隋众经目录》:隋代释法经等撰,内容是什么?

《大隋众经目录》:隋代释法经等撰,内容是什么?

《大隋众经目录》一共有七卷。隋代释法经(生卒不详)等撰。法经生平事迹不详。《续高僧传》记载,隋开皇十四年,于大兴寺置十大德,即法经、僧休、法粲、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敕修此书。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隋众经目录》一书,共有九录四十二分。初为大乘修多罗藏录,小乘修多罗藏录,大乘毗尼藏录,小乘毗尼藏录,大乘阿毗昙藏录、小乘阿毗昙藏录。在这六录中各有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分,共三十六分。次为佛灭度后抄集录,佛灭度后传记录,佛灭度后著述录,此三录中各有西域此方二分,共六分。

全书九录收录文目共计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一卷。此书编撰谨慎,有助于考知隋代现存经目,在历代经目中,隋录特别重要。原因在于分裂已久,国家统一编撰此经目,有助于对佛教现存经籍的清理和收藏。此书不足之处是,对有的经籍采辑存在遗略;对当时阙本之经,全无记载,尤为大失。现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中国佛教经录

佛教经籍目录。也称“众经目录”、“内典录”、“释教录”、“法宝录”等。佛教传入中国后,译著渐富,部帙渐增,不同译本不断出现。为综理存佚,研核异同,因而创制经录。《开元释教录》称其为“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使佛教书籍,有典可征。历代经录的制作,约可分类四个阶段。

内容

隋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撰《大隋众经目录》(简称《法经录》7卷。

前6卷为别录、大乘毗尼藏录、小乘毗尼藏录、大乘阿毗昙藏录、小乘毗尼藏录、大乘阿毗昙藏录、小乘阿毗昙藏录(以上六录每录均有众经一译、众经异译、众经失译、集体化别生、众经疑惑、众经伪妄六分)、佛灭度后抄集录(包括西域圣贤抄集、此方诸经抄集二分)、佛灭度后传记录(包括西域圣贤传记、此方诸德传记二分)、佛教灭度后著述录(包括西域圣贤著述、此方诸德著述二分),共九录四十二分。

其分类法已撷取前代经录之长并加以系统化,但著录译经只记时代,不详年月,不别存佚,排次不依时代,不注引用的出处,是其缺点。

发展

中国目录学自其产生之日始,便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明显特点和实际功用。而佛经目录的发展,却由于佛教不是中国本土自生,佛经经翻译才得以传播,然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逐渐融入中国固有文化之中,并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

因此,佛经目录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三国至东晋,佛经传译增多,佛经目录旨在“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南北朝期间,佛经目录形成传译与学术相结合的分类体系;唐朝前期,在完善分类体系的同时,使目录编纂上升为理论,将佛经目录编纂推向高峰。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现存两个最完整的增订本
下一篇
探索青海乌兰旅游胜地 - 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选择表情
页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