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的皇权有多集中?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以来历经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皇帝都有实权,之后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为傀儡皇帝,除去宣统皇帝溥仪只在位三年且年幼不说,同治和光绪两朝的政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可以说清朝入关后的前七位皇帝加上慈禧太后这八人掌握了清朝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权,大权旁落的时候极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其集中程度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历史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君主集权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写照。但是一个制度刚兴起时也是不完美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君主集权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就比如宋朝之前的大臣可以坐着与皇帝对话,到了宋朝就变成了大臣站着与皇帝对话,明清时期大臣则变成了跪着与皇帝对话。其中由站到跪是一个转折点,其原因就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皇权高度集中。没有了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权再也不用与相权抗衡,天下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到了清朝,则将皇权进一步集中。既然已经没有宰相了,皇权相对于之前的王朝已经十分集中,为何清朝还要进一步集中皇权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大大小小的王朝几十个,但能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少数民族也只有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和建立清朝的满族,而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其原来的民族文明落后中原文明。就比如在清朝政权刚建立时,其内部还是比较落后的部落奴隶制度。原因就是明朝对关外的民族实行排外政策,导致关外民族的制度发展与中原脱节。正是由于清朝之前的部落奴隶制度,导致爱新觉罗家族壮大并统一全国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国的“主人”,从满族大臣在皇帝面前得自称“奴才”就可以看出。而且“奴才”这个称呼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像汉族大臣就只能自称“臣”。“奴才”在满族人眼中就是自家人的意思,满族官员自称“奴才”意思就是跟皇帝走得近,汉族大臣是不可能享受这份“殊荣”的。基于这种主仆观念,清朝统治者当然会集大权于一身,丝毫不放手。
其次清朝也是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才进一步集中皇权。清朝入主中原后对历朝历代的失败都做了总结,尤其对明朝更是做了大研究。明朝后期皇帝多慵碌,而清朝统治者就认为皇帝庸碌会导致大权旁落,造成朝中朋党相争。明朝也正是朋党相争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所以清朝的皇帝个个勤政,就连懦弱无能的咸丰帝也继承了勤政这一特色。勤政的好处自然是事必躬亲,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清朝能够将皇权进一步集中,也得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行。在一个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人治是大于法治的。所以说若统治者拥有雄才伟略,那么国家就能高速发展,若统治者碌碌无为,国家只能坐吃山空,可见皇帝对国家的发展起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能否做到独揽大权就与皇帝本身的能力有关了。像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在前几任有能力的君主的管理下,明朝前中期也实现了集权。但随着明朝皇帝能力的逐步下降,对于政事慢慢懈怠,皇权也就慢慢旁落了,又由于没有宰相,导致旁落的皇权不能集中于某一人之手,那么就会导致两个或数个团体争夺这些权力,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东林党与阉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党派之争,最终只会让国家走向灭亡。而清朝很幸运,没有出现慵懒的皇帝,个个都十分勤政。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能够做到向清朝这样帝王整体都十分勤政的王朝绝无仅有。而且清朝更是连出康雍乾三位伟大帝王(乾隆帝前期还是比较有作为的),这三位君主统治清朝的时间又长达134年,占据整个清朝入关后历史的一半,正是这三位君主将皇权一步步集中的。康熙帝亲政后先是慢慢摆脱亲王议政制度,然后通过设立南书房将内阁拟票由原来的在朝堂之上变成皇帝私下授意。雍正帝登基后首创军机处,将其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乾隆帝登基初虽然废除了军机处,但仅仅两年后又因实际需要复设军机处,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自此以后军机处就成为了清朝的权力中枢,又由于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想旁落都难。当然掌握皇权的不一定是皇帝,也可能是慈禧太后。
皇权高度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但是在世界大变革中,在世界各强国的共和制和立宪制中,清朝的这种皇权集中制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也正是因为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统治者十分贪恋权力。在鸦片战争后清朝最落后的就是制度,可直到清朝快要灭亡了慈禧太后也不愿意实行君主立宪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尝到了权力集中的甜头,不愿意放权。制度的严重缺陷,使得清朝的历史定格在了1912年,这一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结束了。但这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有结束旧有的落后制度,才能实行更加先进的新制度。而中国也摸索了数十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制度,最终发展到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在慢慢实现。
发表评论